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選取了以發展路徑轉型創新為主題的一攬子指標體系,包括意向性峰值時間目標和以提高碳要素效率為核心的量化轉型過程指標(包括碳強度、非化石能源比重、碳匯等指標),致力于實現發展路徑變遷,努力探索一條不同于美歐傳統路徑的創新型可持續低碳發展路徑,并注重對實現路徑轉型所
確保2攝氏度?
正在形成的后2020年氣候機制將有別于《京都議定書》,這將是首次在所有締約方做出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的前提下共同構建一個“自下而上”的國際氣候治理機制。
因此,這意味著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目標的實現將有賴于各國自主決定的貢獻。
“新協議應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同時考慮不同國情!爸袊饨徊繗夂蜃兓勁刑貏e代表高風表示。
目前,全球并不在通往2攝氏度的軌跡上。
聯合國將于10月就各國提交的氣候目標進行匯總,然后進行分析。但并沒有任何的官方機制審評各國的目標。
因此,新氣候協議還需要一套強有力且各國都信任的審議機制用于評估各國行動力度。
“中國可以在巴黎會議上幫助各方凝聚共識,共同制定強有力的審議機制,確保在后2020年期間評估并不斷增強各國氣候行動力度!崩罾蚰缺硎。
氣候專家普遍認為,各國氣候行動不應是一個短期的減排目標,而應是一個關于實現“去碳化”的長期路徑。
七國集團目前探討了長期氣候目標,支持在本世紀實現全球經濟“去碳化”。到205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0年減少40%至70%。他們還承諾至2050年努力實現本國能源轉型,并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
一份由鄒驥聯名撰寫的解讀報告稱,根據最新發布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中較為符合中國實際的、有可能實現2℃溫升目標(50%可能性)的諸多情景研究結果的推演,其對中國2030年前的減排要求和中國2030年減排貢獻所設定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
“核心關注在于中國2030年達到峰值后是否能以更快速率脫碳。”該分析稱,也就是說,如果中國能在實現2030年目標的基礎上以更快的速率脫碳,那么中國長期發展路徑將有望滿足全球2℃溫升目標要求。
該分析還對2030年后的一些情境進行了初步分析,認為碳強度有望進一步提高到2030-2040年的6.3%和2040-2050年的9.2%。年均非化石能源裝機需從2005-2020年的4150萬千瓦上升到2020-2030年的6280萬千瓦,并進一步上升到2040-2050年的9000萬千瓦左右。
進一步明確資金支持
“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的協議,我們在資金問題上必須越來越明確!狈▏忾L、巴黎氣候大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 6月29日在紐約表示。
高風也認為,能否破解資金難題,很大程度上關系到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的成敗。
此外,協議還要考慮到減緩、適應、技術、透明度和能力建設等要素。“六大要素要在新協議中得到充分反映,這樣才能反映國際社會的共同訴求”。
中國方面認為發達國家需要明確2020-2030年提供資金支持的量化目標和實施路線圖,提供資金的規模應在2020年開始每年1000億美元的基礎上逐年擴大。強化綠色氣候基金作為公約資金機制主要運營實體的地位。
截至6月16日,已有34個國家(其中8個發展中國家)承諾向綠色氣候基金注資。已經承諾的資金約為102億美元,已有24個國家簽約注資58億美元,占總承諾的61.5%。
據了解,由承諾轉為實際貢獻需要8-12個月時間。
而中國不會選擇向綠色氣候基金注資。不過,中國正在籌備其倡導的南南合作基金。
中國政府2011年設立的南南合作專項資金,每年出資1000萬。2014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時表示將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從2015年開始將在現有基礎上把每年的資金支持翻一番。
目前,據記者了解,發改委正在研究實施方案,確定南南合作基金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爭取在巴黎氣候大會期間啟動運營。
此外,業內專家也呼吁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絲路基金能將氣候友好的原則納入投資決策,加速全球的低碳轉型步伐。
作者:趙川 趙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