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的算盤打錯了,如今,在其想象中的談判桌前,四方代表缺席了三方
2014年1月20日,經過翔實的調查,我國商務部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直至今日,REC總裁ToreTorvund在發表上述言論時仍然堅稱,中國實施對美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反傾銷措施,就是為了“反擊”美國對華光伏的二次“雙反”,并強調,REC被無辜地卷入了這場激烈的貿易之爭。
對于中方是不是在“反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向記者表示,“如何理解中國實施這一貿易救濟措施的初衷,只能見仁見智。但雙方都必須承認的是,無論在哪一個國度,當面對歐美多晶硅失去國內市場后的涌入,引發從2011年之后價格斷崖式下跌至2013年的16美元/公斤時,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是理所應當的。這與美國是否對華光伏實施了兩次‘雙反’無關”。
打擊美國多晶硅傾銷 中方貿易救濟姍姍來遲
但如今,一定要將中國對美太陽能級多晶硅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視作“反擊”,也并非說不通,畢竟,擔憂就此失去中國市場的REC等多晶硅廠商,也是美國光伏產業的一份子。
那么,REC為何不在三年前美方發起“雙反”時主持“公道”,偏偏要等到中方對美多晶硅這一貿易救濟措施執行了逾一年半后,方才表現出著急呢?
《證券日報》此前曾就2014年1月20日我國對自美國和韓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和2014年5月1日對自歐盟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的多晶硅進口出現激增,進行了系列跟蹤報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借助中國特有的加工貿易進口免稅政策,美國多晶硅廠商不但沒有受到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征稅的影響,反而加大了向中國市場傾銷的力度。
為了扭轉令貿易救濟失效的局面,2014年8月14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指令,暫停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58號文”)。
但事實上,在“58號文”執行期(2014年9月1日)與發布日的兩周(8月14日-8月29日)時間里,基層部門突擊審批了總額逾10萬噸的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申請!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進口額,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過2014年12月31日,最長簽到了2015年的8月份。
正因為此,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在實施了貿易救濟,并以“58號文”暫停加工貿易進口的2014年,美國對華多晶硅出口仍高達2.1萬噸,僅比上年的2.2萬噸略微減少了5%,且其中90%以上均通過免除所有關稅(包括反傾銷稅)的加工貿易方式。而2015年上半年,美國對華多晶硅出口仍然超過了1萬噸,其中除少量為不列入“雙反”的半導體用多晶硅,幾乎全部通過加工貿易規避了“雙反”征稅。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