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的算盤打錯了,如今,在其想象中的談判桌前,四方代表缺席了三方
今非昔比 美國市場已無法要挾中國光伏
今年8月份,“58號文”執行前兩周突擊審批的10萬噸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申請終于陸續執行完畢,歷經坎坷的貿易救濟也總算發揮了效力。受此影響,8月份我國自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總量創出歷史新低,其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環比大幅減少。而這也正是REC總裁此時要以中美光伏之爭能否化解為要挾,欲迫使中國放棄多晶硅貿易救濟措施的原因所在。
但遺憾的是,時過境遷,如今已愈發強大,且飽受貿易壁壘之挫的中國光伏學會了“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美國市場對中國光伏來說,真的已不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占比不大,其份額已被國內及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所替代;另一方面,僅2015年上半年,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基地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便超過1.5吉瓦,而‘雙反’前,正常全年的對美出貨量也不過3吉瓦左右。”某光伏企業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特別是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崛起,令中國光伏有了底氣,而價廉物美的中國光伏產品走到世界各地都極具競爭力”。
在REC想象中的談判桌前,本應坐著中美雙方電池、組件廠商,以及中美雙方多晶硅廠商等四方代表。借著習近平主席訪美的契機,REC希望說服美國電池、組件廠商放棄“雙反”庇護;說服中國電池、組件廠商放棄他們已建成或在建的海外基地,按照一種類似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卻仍然苛刻的方式將產品出口到如今已不那么重要的美國市場;以及逼迫中國多晶硅廠商放棄貿易救濟,放任美國多晶硅毫無限制地對華傾銷,從而成為化解中美光伏貿易摩擦談判的最大贏家。
顯然,REC的算盤打錯了。如今,在其想象中談判桌前的四方代表缺席了三方,甚至連唯一有可能與REC利益一致的中國電池、組件廠商,也對此毫無興趣。“這樣的談判,對于目前毛利達到兩位數的中國電池、組件廠商來說,至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對受持續低價壓制,進入全面虧損且扭虧無望的中國多晶產業來說,卻無異于‘火上澆油’。”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劉晶對記者記者表示。
劉晶認為,“在已躍升為全球光伏第一大市場的基礎上,只有壯大作為光伏原料的多晶硅產業,中國才真正稱得上光伏制造大國,徹底走出了光伏發展‘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而反之,在歐美失去了光伏制造競爭力后,其龐大的多晶硅產能只能寄望于一個出路,那便是中國光伏”。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