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熊本站出發約30分鐘車程,廣闊農田的一角,有一座輸出功率約為900kW的光伏電站(圖1):在農地上留出縫隙設置了太陽能電池板,農作物與電池板分享著陽光。這就是稱為“太陽能共享”的“營農型光伏電站”(以下稱營農型)。圖1:輸出功率約為900kW的營農型光伏電站在熊本市的農田上建設(攝影:九電工) 發電業主是私人兼職農
不會妨礙拖拉機作業的架臺 與普通的地上設置型相比,營農型希望盡量縮小基礎面積,減少數量。因為普通的地上設置型只對施工成本有影響,而營農型還對土地納稅額和耕種面積有影響。
此次的營農型電站采用800×800×250mm的大面積基礎(圖4)。因為建設用地含有“埋藏文物包藏地”,不能掘地太深設置基礎。因不能深掘,所以擴大面積確保了耐久性和強度。
圖4:因有無法深掘的限制,因此采用了大面積基礎
因為土地屬于“埋藏文物包藏地”(攝影:日經BP社)
與地上設置型一樣,在容易遭受強風、臨近占地外周的位置,基礎尺寸進一步擴大至1500×1300×250mm。
營農型的架臺既需要考慮農業作業,還要保證耐久性和成本,二者相互矛盾。
例如,要使拖拉機作業方便,最好盡量削減支柱數量,太陽能電池板的設置越高越好。
但從耐久性方面來看,支柱越粗越多越好,而在成本方面,電池板的高度越低越好。如何在確保農業作業性的同時,保證架臺的耐久性和較低的成本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此次的光伏電站,支柱間隔在東西方向約為5.28m,在南北方向約為7m,據稱是既考慮到拖拉機的行駛,又滿足了耐久性和強度的設計(圖5)。
圖5:既不妨礙拖拉機行駛,又提高了強度的架臺在東西方向(上)和
南北方向(下)采用不同的支柱和斜柱構成(攝影:日經BP社)
結果是,東西方向上采用以一根支柱支持橫向設置的5張電池板的設計。在這些支柱之間,每隔一個空檔交叉設置了優先保證強度的斜柱。在這一位置雖拖拉機無法通行,但能抑制對農業作業的影響。
另外,南北方向上用一根支柱支撐縱向設置的4張電池板。電池板之間空出了約28cm(圖6)。陽光可透過這個縫隙照射到蘘荷和楊桐上。
圖6:陽光從電池板之間照射到農作物上空出約28cm的空隙。
左為楊桐,右為自家用農作物(攝影:日經BP社)
南北方向除支柱以外的所有場所都需要通行拖拉機。因此,優先確保了農業作業性,支柱之間沒有設置斜柱。取而代之的是在太陽能電池板正下方采用了橫向設置兩根粗支柱,并在兩根支柱之間斜著連續交叉設置“桁架”的構造,從而提高了強度。
作者:加藤伸一 來源:日經bp社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