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離天最近的土地上,充沛的陽光和廣袤的荒漠,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讓青海成為全國太陽能應用和光伏發電的先行者。 上世紀90年代,在美麗的青海湖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建成了青海第一座光伏電站,只有4千瓦的小電站,支撐起一個村莊的生活用電。 2001年,國家送電到鄉工程啟動,在青海建成了一批小
一系列重大舉措,保證了青海太陽能光伏電站的全接入,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全消納。2011年,青海接納太陽能光伏發電2億千瓦時,2012年超過12億千瓦時,2013年超過29億千瓦時,2014年發電量達到58.15億千瓦時,4年累計發電總量突破100億千瓦時。
今年上半年,青海光伏上網電量達到34.6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總量的14.3%,青海沒有出現棄光現象。
升級篇
一條大河、一片荒漠,利用青海水電資源優勢,中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探索光伏發電送出模式,推動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龍羊峽32萬千瓦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創造了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調運行的新機制。黃河水電也據此成長為全球首個光伏裝機超百萬千瓦的發電企業。
高塔之上,閃耀著太陽的光芒。2013年7月,中控太陽能公司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一期10兆瓦項目正式投運,成為我國首個大型工業化運行的光熱電站。
光伏發電送出的龍頭舞活了,帶動起青海光伏電站建設的提速,也帶動著青海光伏制造業的大發展。而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也激勵著青海太陽能光伏在產業整合和科技創新領域的飛速發展。堅持推廣引進和自主創新并舉,青海在實踐中探索著光伏產業的升級之路。
超前開展新能源消納和并網技術研究,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還聯合中國電科院等單位,共同完成了“青海電網大規模光伏發電并網規劃及運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等課題,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成功應用于青海光伏發展規劃、電站建設及并網運行,為大規模光伏發電項目的集中并網提供了技術保障。
統籌謀劃制造業布局,打造東川工業園晶硅基地、南川工業園高倍聚光太陽能電池基地、海東工業園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基地、海西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光伏制造和光熱配套產業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
截至目前,青海已經建成多晶硅產能14500噸,單晶硅產能3500噸,多晶硅鑄錠3000噸,電池組件30萬千瓦。以及儲能電池、光伏玻璃、逆變器等為主導的配套設備生產線,加快建設20萬千瓦高倍聚光發電系統、30萬千瓦薄膜電池生產線系統,形成了從多晶硅-鑄錠、切片-電池及組件生產,再到光伏電站的上下游完整產業鏈。
未來篇
科技引領創新。高瞻遠矚的青海人始終滿懷信心,堅持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尋求太陽能光伏產業科學發展的未來。
自2010年以來,青海省聯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單位,每年召開一次具有國際水平的光伏產業發展論壇,為青海光伏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當時針邁向嶄新的201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重大決策,立志圍繞建成全國重要光伏產業基地、全國最大光伏發電基地的目標,加快推進著科研支撐平臺建設。
這一方案的主要內容是: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中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牽頭,統籌生產制造、電站建設、并網發電等相關技術領域力量,注資6000萬元組建青海光伏產業科研中心,建成光伏產業綜合規劃、光伏電站并網檢測、光伏發電并網運行控制、光伏材料與設備研發、太陽能發電系統實證、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6個實驗室,培育應用市場優勢、科技創新優勢、產業整體優勢、電網接納優勢和配套建設5大優勢,推進光伏產業前沿、共性技術聯合研發,尋求運用新技術、優化組合方式降本增效,推動青海光伏產業向國際化、高層次、高水平方向邁進。確保“十二五”后兩年,一年一百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目標,力爭“十三五”期間保持一年一百萬千瓦以上的發展節奏,到2020年,累計建成光伏電站1000萬千瓦以上。
神奇的土地,滋養著聰慧的人們。在離天最近的地方,青海人用實干和創新譜寫著一曲陽光綠色樂章。
作者:馬新 張網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