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終端用能方式變革,將為電力發展轉型注入新的活力。未來電力工業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做好當前與長遠、能源與環境的統籌協調。
基于以上分析,未來我國將呈現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電力流格局。預計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跨區電力輸送規模有望達到約2億千瓦,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流總規模有可能超過6億千瓦。
新能源大發展需要跨區輸送和消納。未來電力的跨區供應和輸送將逐步過渡到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特高壓直流主送新能源,提高清潔電力外送比重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通過優化電源配比和運行方式安排,新能源電量可達總輸送電量的85%以上,輸電通道利用水平可達5500小時以上,輸電落地電價比受端建設的新電源上網電價低約0.02元/度以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從中長期來看,特高壓直流或柔性大容量直流100%輸送新能源也具備可行性,輸電通道利用小時數在5000~5500小時,輸電到受端電價仍具有競爭力。
智能電網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的靈活接入與高效消納,電動汽車、新型儲能的推廣應用,互動用電、智能用電的蓬勃發展,是推動智能電網技術普及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引擎。
除此之外,新能源大規模融入電力系統,還需要引入市場手段和政策的優化調整。
總的來說,“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電力工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能源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終端用能方式變革,將為電力發展轉型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因此,未來電力工業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做好當前與長遠、能源與環境的統籌協調,著力打造電力系統的升級版,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張運洲 來源:亮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