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8)日于臺北舉行的臺灣太陽光電產業高峰論臺記者會上,與會的產業領袖均大為贊揚新政府的2025年20GW安裝目標。
3. 資金來源問題
躉購(Feed-in Tariffs)的資金是發展再生能源的另一大問題。從各國經驗來看,高額的躉購價格雖能大幅鼓舞人民采用再生能源,但同時也會造成國家財務壓力;而日本除了財務壓力外,更因高額躉購價吸引過多系統申請安裝,造成電網無法消納,以至于系統持有者實際上無法取得補貼,反而影響發展。
穩定的躉購機制,背后須由穩定的財源支持。而各國的再生能源躉購財源通常來自國家預算以及各種相關稅收所取得的新能源基金。根據蔡英文的政策,新政府將透過征收碳稅、能源稅等方式來取得所需的新能源基金,用于支持躉購以及必需的產業發展需求。
資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若太陽能發電站無法確保穩定的金流,就會直接沖擊IRR;而若IRR難以預測,將降低金融放款與投資者意愿,使得市場更難以發展,并陷入惡性循環。由于國際上已有其他國家在資金方面遇到了困境,臺灣的新政府更須審慎擬定發展計劃,以避免重蹈復轍。
林建翰建議,政府可采用再生能源目標的方式來確保一部分資金,亦即評估各縣市的天然資源(如:日照量、可用土地面積等)與技術區位,提出各縣市的容量規劃,并由中央統籌款來分配適當經費,借此扶植市場成長。當市場成長到一定規模,裝機成本就會降低,則市場需求將可趨于平衡,不再直接受躉購價格所影響。
結論
EnergyTrend認為,臺灣的2025年20GW目標,表面上較大的問題是產業政策、土地政策、財務規劃、電網發展,但內部深層的兩大關鍵因素,其實是整體的國家國土規劃,以及國家財務的新能源資金規劃。政府在將再生能源視為基礎建設的一環發展的同時,需考慮國土如何恰當劃分,產生適當土地來提供設置太陽能系統;新能源資金的來源也須從國家財務角度來規劃長遠穩定的財源,以及可信、可靠、高效率的運用。
太陽光電產業高峰論壇將于2月22日在中央研究院展開,屆時深度看點將是:業者經驗、地方政府經驗、新政府的土地劃分以及新能源基金的規劃安排。
作者: 來源:EnergyTrend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