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電力行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能源戰略方針,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轉變發展理念,著力踐行能源轉型升級,持續節能減排,推進電力改革試點,加大國際合作和“走出去”步伐,保障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全社會能源利用提質增效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行業管理與服務不斷創新
行業管理逐步規范高效。2015年,國家能源局積極推進簡政放權,共取消下放21項、34子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審批事項。持續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印發《煤電節能減排監督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中央發電企業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目標任務書》,全年共安排節能改造容量1.8億千瓦、超低排放改造容量7847萬千瓦。合理布局清潔能源發展,全年核準開工核電機組8臺合計880萬千瓦,自主三代“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AP1000主泵通過評審出廠,核電重大專項——CAP1400示范工程啟動核準前評估。風電開發布局進一步優化,下達光伏發電建設規模2410萬千瓦,啟動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開展電力標準化管理工作,立項合計318項,加強標委會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建立健全電力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機制,進一步確立完善的“總站-中心站-項目站”管理體系,開發完成全國在建電力工程項目統計系統,開展在建項目專項督查。統籌謀劃推動能源領域“一帶一路”合作,與重點國家、地區合作建設能源項目,能源裝備和核電“走出去”取得階段性成果。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我國與國際能源署(IEA)建立了聯盟關系,加強了與能源憲章組織的合作,并由該組織的受邀觀察員國變為簽約觀察員國。
行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中電聯認真把握“立足行業、服務企業,聯系政府,溝通社會”的定位,健全行業服務網絡,突出工作重點,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緊密圍繞電力體制改革,積極建言獻策;開展行業重大問題研究,促進行業科學發展;積極有效反映行業訴求,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適應經濟新常態,做好電力行業統計和供需分析預測工作;開展首屆中國電力創新獎評獎工作,推進行業科技和管理創新;創新服務方式,積極開展行業宣傳和信息服務,大力推進行業國際化服務,加強重點領域的行業標準管理及體系建設,繼續開展電力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積極推進電力行業信息化建設,切實加強電力行業市場誠信體系建設,指導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電力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體系,加強電力可靠性監督管理,為社會及電力行業提供司法鑒定服務,穩步提升各項專業服務質量,深入開拓專業服務領域及品牌業務。
十一、電力企業經營狀況較好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受煤炭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全國規模以上[4]電力企業利潤總額46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57%。其中,電力供應企業利潤總額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2%;發電企業利潤總額3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7%。在發電企業中,火電、水電、核電、風電業和太陽能發電企業利潤總額分別為2266億元、735億元、183億元、182億元和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32%、10.44%、21.62%、11.14%和69.69%。但是受上網電價連續多次下調、市場化交易電量比重擴大及其交易電價大幅度下降、以及發電設備利用率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未來電力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經營形勢將面臨嚴峻挑戰。
十二、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
電力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走出去”。2015年,電力企業分別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葡萄牙、羅馬尼亞、立陶宛、哈薩克斯坦、秘魯、厄瓜多爾、南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津巴布韋、韓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蒙古國、老撾等20多個國家的地方政府、企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和備忘錄,共同開展戰略合作。其中,國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與埃塞俄比亞國家電力公司和肯尼亞輸電公司簽署合同,承建東非地區第一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埃塞—肯尼亞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與法國電力集團簽訂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投資協議,其中巴拉德維爾B核電項目擬采用“華龍一號”技術,這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里程碑式項目,也標志著該技術得到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與俄羅斯水電公司簽署《關于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開發俄羅斯下布列亞水電項目的合作意向協議》。根據中電聯對11家主要電力企業的統計調查,11家主要電力企業實際完成投資總額28.98億美元,同比下降約 75.3%;對外承包工程在建項目合同額累計1547.7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7.3%;新簽合同額合計472.05億美元,同比增長約8.8%;電力設備和技術出口金額為136.59億美元,同比增加約153%。
展望“十三五”,電力行業改革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和諸多挑戰。一是電力需求增速放緩,電力供應能力過剩勢頭逐步顯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能源電力需求特別是重化工業用電增速放緩,部分地區電力供應將顯現過剩格局,發電設備利用小時特別是煤電機組設備利用小時快速下降,煤電企業效益將大幅度下降,面臨的挑戰加劇。二是可再生能源協調發展難度加大。西南地區棄水、“三北”地區棄風、棄光現象加劇,就地消納市場空間不足,跨區送出線路建設滯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電力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有待提高。三是電力清潔替代任務艱巨。實施電力替代終端煤炭、生物質消費,加快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是實現節能減排、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徑,但是實施的進程與成效受電力價格和電力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制約。四是電力市場化改革任重道遠。中央9號文件精神為我國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目前在市場體系建設、交易規則設計、市場主體培育、政府有效監管、誠信體系建立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在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并認真總結經驗基礎上,不斷完善市場規則,循序漸進。五是電力企業“走出去”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的電力裝備產業已經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實力,但是風險控制、國際化管理、環境治理、企業文化與當地風俗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經驗不足。面對上述問題和挑戰,電力行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思想,全面把握經濟發展和電力發展規律,加快推進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電力發展方式轉變,在發展中解決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努力為“十三五”發展打下良好開局。
[1] 本報告中的投資數據均為主要電力企業投資數據。
[2] 本報告中的數據摘自中電聯《2015年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
[3] 本報告中的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和用電量等數據均為包含山東魏橋的數據,同期數相應調整。
[4]規模以上是指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
作者: 來源:中電聯規劃發展部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