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閔行區一戶居民作為上海首批申請光伏發電的個人住家,從國家電網拿到了100多元的購電費用,這也是國家電網向居民發出的第一筆光伏發電的購電費用。
建議
關鍵技術亟待攻堅
朝陽產業正在遭遇諸多難題。針對光伏產業人才薄弱的問題,專家們普遍建議,企業應當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通過建立共享機制和有效管理機制,依托整體科研隊伍的力量、設備、資金等資源,組織聯合技術攻關團隊,承擔重大科研項目,逐步建立國家級光伏發電產業培訓中心,同時在各大高校設置光伏發電相關專業,培養應對不同層次需求的光伏人才。
曾剛教授明確表示,長江經濟帶光伏產業發展要克服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缺失等問題,這需要企業和政府加大對光伏產業的研發投入。
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優化產業環境方面,曾教授提出了三個思路——
第一,規范光伏產業標準,提高進入門檻,這將推動光伏產業的兼并整合,控制光伏產品產能過剩,尤其是部分不具備技術研發能力企業的產能過剩,并且逐步改變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先從國外購買再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和環境成本大量“復制”的老路。
第二,引導企業從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借鑒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經驗,對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企業實施相關科技、財稅、外貿優惠及政府補貼等扶持政策,設立新能源發展基金或采取其他市場激勵手段,鼓勵企業重點研發清潔、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純硅和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開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興高純硅生產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
第三,引導企業從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注重政策環境、公共服務平臺、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同時,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光伏產業,明確光伏產業的優化布局和發展思路,避免出現區域內光伏產業重復建設、產業同構的現象。
作者:王蔚 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