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改革”可以說是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與生俱來的基因。時隔13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南方電網再一次沖在了改革的最前沿,這片電改“試驗田”也再次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探索“管住中間”的電價機制
輸配電價改革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是將以往電網企業依靠買電、賣電獲取購銷差價收入的盈利模式,改為“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也就是電力體制改革中的“管住中間”。
2014年,全國輸配電價改革在深圳破冰,首次厘清了輸配電資產的邊界和規模,核定了輸配電價,為國家層面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全面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創造了重要實踐經驗。
在此基礎上,2015年,南方電網配合云南、貴州成為全國首批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2016年進一步配合新增的廣東、廣西參與電價改革試點,促進電價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結合南方區域水電比重大的特點,公司將低價電源保留用于居民、農業等政策性低價用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電價交叉補貼難題。云南和廣西試點實施發電企業接入系統工程價格,完善電價體系和結構。”南方電網公司戰略部副主任卑毅說。
輸配電價改革的推開帶來了諸多利好。記者采訪發現,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利用深圳市輸配電價改革的降價空間,加上國家煤電價聯動形成的深圳市購電成本下降空間,在工業電價不調升的情況下,降低深圳市各類商業用戶電價至工業電價水平,平均每千瓦時降低8.43分。
“本輪改革從機制上把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分開了,建立了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反映市場真實的供求變化,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同時,新的電價機制以有效資產為基礎,強化了對電網企業的投資及成本約束,倒逼電網企業改進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深圳供電局副總經理胡帆表示。
此外,在增量配網環節,南方電網公司還積極探索社會資本進入新增配售電領域的有效途徑,于去年底組建了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供電有限公司,打造了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供電企業,實現了增量配售電改革零的突破。
力解清潔能源的消納難題
南方電網東西跨度近2000公里,覆蓋廣東、廣西、云南等五省區、緊密聯接港澳,并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多點相連,電網覆蓋區域呈現出明顯的電力資源與負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征。加之當地電力資源豐富,在全國用電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電力消納成為一道現實難題。
南方電網公司市場綜合處處長李保平告訴記者,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化穩步推進,通過改革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西電東送更讓資源配置的范圍跨越了省的行政范疇,實現了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更大,促進了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數據顯示,去年前10月,南方電網西電東送電量達16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所送電量中70%是水電等清潔能源,特別是云南送廣東送電量的90%以上是水電,西電東送電量已占廣東省總用電量的30%左右。新增150萬、190萬、25萬千瓦的風電、光伏及生物質發電機組并網,同比分別新增12%、86%、28%。截至2016年10月底,南方五省區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51%,這個比例遠高于全國27%的平均水平,甚至超過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
此外,南方電網公司還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印發了《公司關于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積極開展清倉利庫、環保風險治理、數據質量治理、結構性缺員治理、歷史遺留問題清理等10個專項治理行動,有效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步伐。
同時,積極落實國家能源局《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加強城市配網改造,提升供電可靠性,到2020年,廣州、深圳等10個主要城市客戶平均停電時間低于1小時。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