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光伏扶貧被正式列入國家精準扶貧十大工程。2016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同年,首批光伏扶貧項目名單公布。在政策頻頻助推下,項目資金鏈是否順暢?發展模式能否持續?扶貧效果如何?從山東濟南到安徽金寨,同一片陽光下生長出了不同的“扶貧經”。
建設運維:統一規劃與靈活探索
在濟南市平陰縣,一路驅車而行,記者發現,雖地理位置不同,但幾乎所有的扶貧電站占地面積都大同小異。“我們的村級電站設計裝機都是50千瓦,占地1.5畝,使用村集體土地,只有少數幾個村由于土地問題是兩村合建,裝機擴大到100千瓦。” 安煒說,統一規劃建設是為了方便施工和日后的運維管理。
“集中”、“統一”是濟南光伏扶貧隨處可見的關鍵詞。在施工方選擇上,濟南市通過公開招標選擇山東電建一公司聯合體作為光伏扶貧工程第一批項目EPC總承包單位,負責兩批次440個村級電站共22兆瓦的項目施工。在組件、逆變器選擇上實行集中采購,為了保證質量,在多重監督考察的基礎上,濟南市發改委委托第三方認證檢測機構駐廠監造。在并網環節,國家電網濟南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尹曉敏表示,濟南供電公司專門為扶貧電站設立了“綠色通道”,保障“當天竣工、當天驗收、當天并網”。另一方面,安煒表示,統一推進也是為了保證整體工程質量,讓扶貧電站成為精品電站。
而在安徽金寨,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的光伏扶貧工作則顯得更機動靈活。施工單位既有捐資企業承建也有公開招標項目,而在運維上,最早的戶用電站更是充分發揮了貧困戶的作用。
在金寨縣雙河鎮河西村,貧困戶周仁發告訴記者,建屋頂電站的時候,村里曾有過簡單培訓。“如果這個數字好幾天都不變,就說明板子出問題了。”周仁發指著逆變器上的小顯示屏向記者講起了他的日常工作。“家里人有時候有會上去看看,要是臟了就擦一擦,培訓的時候說板子擦好了發的電也多。”
據李成松介紹,目前,金寨縣財政投資已近700萬元,正在建設光伏扶貧電站智慧管理平臺和運維中心,預計今年6月底建成投用。同時,也將組建專業的運維隊伍,保證每個故障能夠在24小時內排除。
殊途同歸為脫貧
電站建成后持續發電20余年,發電收入如何分配是貧困戶最終脫貧的關鍵。濟南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王成梁表示,各村級電站由各級政府資金扶持建設,占用的是集體土地,所以最終電站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確定具體的分配方式。“像林洼村,60%-70%的收入用于貧困戶的脫貧,剩余部分由村集體保留,優先用于由村集體承擔的項目建設和運轉費用支付,而后用于村內的其他公益事業。”
目前,山東省針對扶貧項目在0.98元/千瓦時標桿電價的基礎上增加0.1元/千瓦時的補貼,據此,一個50千瓦電站的年收益將在6萬元左右。“由于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也在時時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實行的是動態化管理,由各區縣制定基本分配方案,各村具體把控。”王成梁透露,由于濟南市首批扶貧電站的并網時間多在去年年底,尚未到電網電費的結算周期,所以目前貧困戶還沒有拿到電費收益,預計正式結算后,每個貧困戶年均可以獲得3000-4000元的收入。
而在安徽金寨,李成松介紹,戶用光伏的第一位試點貧苦戶方榮軍家在2015就已獲得發電收入3250元。而入股“聯戶型”的村民,每年也可享受3000元的分紅。而針對增加村集體收入而建設的村級電站,通過原址擴容和村村聯建的方式,100千瓦以上的電站年均收益都可拿到10萬元以上。
作者:姚金楠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