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
第五章 投資估算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一、投資情況
到2020年,新建火電項目和煤電超低排放及節能改造項目總投資約250億元;新開工煤炭項目總投資約310億元;油氣項目總投資約1068億元;新建和改造電網總投資約428億元;水電新增裝機總投資約110億元;風電新增裝機總投資約100億元;各類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總投資約600億元。計入生物質發電、沼氣和地熱能利用等方面的投資,“十三五”期間能源領域新增投資累計約2866億元,能源產業對我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一)煤炭行業。
1.環境影響。
(1)大氣環境。大氣污染物的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成煤過程中形成的天然氣,即瓦斯,主要是甲烷,還含有乙、丙、丁烷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二是煤炭液化和氣化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氣體。
(2)水環境。礦山開采對礦區水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于采礦廢水和洗煤廢水。采礦生產過程中,露天開采或地下開采疏干排水和矸石淋溶水都含有較高的懸浮物、各種化合物及重金屬等。當采礦廢水和洗煤廢水排入地表水體后,不但造成地表水體的污染,還會增加水體的渾濁度,從而影響水體的納污能力,使水體更加惡化。此外,礦山疏干排水,往往使地下水位下降,出現大面積疏干漏斗,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動態平衡系統受到破壞,甚至水源枯竭或河流斷流。
(3)土壤污染及土地資源占用。礦區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污水灌溉和矸石淋溶水的漫滲造成。導致土壤功能衰退,土地肥力下降,作物減產。另外,由于采礦造成的地面塌陷也是土地破壞的主要類型。礦山開發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同時對被占用土地資源的理化性質和生產能力造成嚴重破壞,特別是表層土的喪失或性質的改變,使土壤失去永續利用的價值。
(4)地表植被和景觀破壞。露天開采剝離植被,煤矸石、工業場地、施工機械等壓占和破壞植被,礦床疏干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都會造成礦區及周圍地表植被的破壞。隨著天然植被的破壞,水土保持能力減弱,進而引起水土流失的加劇。由于礦山開采生產工藝的特殊要求,任何礦山的建設都將不同程度地改變礦區的地形地貌,破壞礦區的地表景觀。這種變化往往不可逆轉。
(5)地下資源破壞。煤礦采空區在塌落過程中,不但會造成地表生態環境和地表資源破壞,隨著地層的下沉和擾動,還會使與煤層伴生的資源和其它地下資源遭到破壞(如地下水、粘土、石灰巖、殘留的煤層和煤層氣等)。
2.減少煤炭開發環境影響的措施。
(1)整合煤炭資源。淘汰關停小型煤炭企業,推進全省煤炭資源向優勢煤炭開采企業集中。加快構建新型煤炭工業體系,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搞好統籌規劃,依法科學劃定煤炭資源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加強煤炭資源勘探,完善資源管理和生產開發制度,實現由粗放開發型管理向科學合理開發、保護節約型管理的轉變;建立嚴格的煤炭資源利用監管制度,對煤炭資源回采率實行年度核查、動態監管,進一步整頓資源開發秩序,嚴禁擅自開辦煤礦、私挖亂采,實現合理有序開發。
(2)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工作,綜合利用塌陷土地進行矸石、粉煤灰充填復墾造地,或發展養殖業、種植業,逐步發展生態產業,可使已被破壞的土地逐步恢復生機。
(3)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煤炭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礦井廢水和廢氣以及脫硫廢渣等廢棄資源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鼓勵企業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產水泥及建材,利用煤矸石發電,礦井廢水回用來作為選煤工業用水,抽取煤層氣發電或為居民提供燃氣能源。
(4)用新裝備生產焦化產品。通過改造舊焦爐,更新煉焦生產裝備,實現收回焦爐剩余煤氣,利用余熱發電并開發醇醚燃料等。
(二)石油行業。
1.環境影響。
(1)鉆井泥漿。石油開采過程中,需要大量泥漿循環利用,會對周圍的水域、農田造成不良影響。
(2)含油污水。在鉆井和采油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廢水和洗井水,在煉油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冷卻水均為含油污水。這些含油污水會污染淡水水域和土壤。
(3)石油廢氣。開采原油伴有油氣,在加工過程中可產生廢氣,貯運中可發生氣體揮發,這些氣體排入大氣則造成空氣污染。
(4)煉油廠廢渣。在煉油過程中會產生酸渣、堿渣、石油添加劑廢渣、廢催化劑和廢白土,污水處理會產生油泥、浮渣等,這些污染物會造成水體、土壤的污染。
2.減少石油開發環境影響的措施。
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在場地周圍預設好邊溝,發揮排水和防洪功能。對管道建設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進行相應的管理,設置擋土和防沖刷設施。做好油田開發地區生物保護工作,對場地建設施工當中不需要的土地和臨時占有的土地進行人工土壤維護,建設植被綠化地帶,保護地區整體環境。注重石油開發工程污染和事故預防,在場地內設置污染回收池,并建設收集雨水等防濺設施與邊溝,減少原油混水流入周邊地區的可能性。采用先進技術,減少輸油管道腐蝕與損壞,從而減少漏油現象的發生。工程選址要減少和避免對地表植物的破壞,在工程完成后對周圍植被進行恢復,設置專用的安置場所,做到棄土不隨意堆放。執行嚴格的施工現場管理,按照規范進行施工,禁止污染物流入周邊環境。
(三)天然氣行業。
1.環境影響。
天然氣開采過程中主要排放的是硫化物和伴生鹽水,會污染水體和空氣。
2.減少天然氣開發環境影響的措施。
進行詳細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環保、清潔生產的技術要求及措施;勘探階段采用先進的勘探技術,提高勘探成功率,減少鉆井數,從而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鉆井工程中主要采取封閉式井場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泥漿分類處理等防治措施。地面工程施工時要注意控制機械設備噪聲、揚塵、廢水廢料廢渣以及完工后的生態恢復工作等。井下工程建議使用雙管循環洗井流程、洗井水處理方法處理,避免水環境污染。
(四)火電行業。
1.環境影響。
(1)粉塵。主要是燃煤電廠排放的塵粒,不僅本身污染環境,還會與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有害氣體結合,加劇對環境的損害。
(2)二氧化硫。煤中的可燃性硫經在鍋爐中高溫燃燒,大部分氧化為二氧化硫,其中只有0?5%—5%再氧化為三氧化硫。在大氣中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的速度非常緩慢,但在相對濕度較大、有顆粒物存在時,可發生催化氧化反應。此外,在太陽光紫外線照射并有氧化氮存在時,可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生成三氧化硫和硫酸酸霧,這些氣體對人體和動、植物均有非常大的危害。
(3)氧化氮。火電廠排放的氧化氮中主要是一氧化氮,占氧化氮總濃度的90%以上。二氧化氮刺激呼吸器官,能深入肺泡,對肺有明顯損害。一氧化氮則會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癥,損害中樞神經。
(4)廢水。火電廠的廢水主要有沖灰水、除塵水、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酸堿廢液、熱排水等。除塵水、工業污水一般均排入灰水系統。
(5)粉煤灰渣。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及部分微量元素。如不很好處置而排入江河湖海,則會造成水體污染;亂堆放則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2.火電環境保護措施。
加強先進脫硫、脫硝和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新建火電項目應用大容量、高參數、空冷、超臨界燃煤機組。繼續實施“上大壓小”工程,推進小機組淘汰退役和燃煤機組升級改造工程。在采暖負荷集中的大中城市,建設高效環保熱電聯產機組,有效控制火電對環境的影響。
(五)水電行業。
1.環境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一是降水與氣溫。水庫或大壩的修建對上游及本地區的降水量有減小的影響,并且使該地區全年降水量趨于平穩。水庫及大壩可使其附近地區的氣溫年、日溫差變小。二是濕度、蒸發與霧。庫區蓄水后可增加其附近范圍內的空氣濕度,使大霧天氣顯著增多,對陽光的入射造成影響。
(2)對地質的影響。一是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誘發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體壓重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滲入斷層,可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增加巖層中空隙水壓力。二是庫岸邊坡產生滑坡的危險。水庫蓄水后水位升高,可能對庫區周邊地區的地下水位造成影響,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升高,庫水位快速升降形成的孔隙水壓力使土體邊坡的抗剪強度降低,滲流力使巖質邊坡的穩定性嚴重降低,使庫區邊坡易發生滑坡等自然災害。
(3)對水位的影響。水庫修建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正常河水,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并引起下游河流周邊地下水位下降,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
(4)對水體的影響。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會發生一些變化。一是水庫的正常蓄水,將會導致水庫中水溫的分層現象,較低的水溫泄入下游將對下游產生不利影響。二是由于水庫水量的大量聚集,庫內水流流速變小,泥沙的沉積使水體透明度增大,利于藻類光合作用,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直接影響水質變差。
2.水電環境保護措施。
嚴格水電建設程序管理和運行監督,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減少對庫區周邊建筑物危害;劃定施工范圍,明確生態保護責任,工程完工后做好生態恢復補償,確保生態下泄流量,保證下游生態系統不受影響。
(六)風、光電環境影響。
風電、光電、太陽能熱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顯著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對環境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且積極作用。到2020年,全省包括風、光電、太陽能熱發電、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折合1790萬噸標準煤,在全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20%。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69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5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3萬噸,環境效益顯著。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能源規劃引導
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明確發展目標、政策取向和政策措施,發揮好能源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產業政策對投資的引導和調節作用。加強能源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強化規劃對能源建設工作的指導性、約束性和權威性,加強能源法律法規實施監管,完善規劃實施機制,確保取得實效。建立能源規劃實時評估機制。
二、深化能源開發體制機制改革
深入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精神,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直購電交易,逐步放開公益性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有序擴大直購電交易規模。積極推進售電側改革,逐步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建立獨立的電力交易平臺,加快推動跨省、區域電力交易,探索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電力電量平衡機制。有序推進電價改革,在扎實做好成本監審工作的基礎上,妥善處理不同種類電價之間的交叉補貼,分電壓等級核定我省輸配電價,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格由市場形成,理順電價形成機制。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增量配電網,促進增量配電網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組織開展我省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工作,通過競爭創新,提高配電網運營效率。積極推進油氣體制改革,開展天然氣供銷體制改革,建立上游生產商與下游用戶的直接交易關系。進一步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門站價格并軌。加強成本監審,從緊核定配氣價格,綜合考慮天然氣采購成本;兼顧用戶承受能力,合理安排非居民天然氣銷售價格。
三、完善政府宏觀調控
完善能源發展宏觀政策,強化政策引導扶持,支持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繼續承接、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簡化項目核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改善政府宏觀調控,推進發電權、排污權、煤炭削減量指標交易,嚴格執行差別電價。培育節能服務機構和能源服務公司,實施能源審計制度。加強省區間能源合作,協調規劃內能源基地建設。
四、加強能源投融資體制創新
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安置和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業主招標等競爭性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常規水電站,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清潔高效燃煤電站、熱電站、生物質能發電、煤層氣發電、燃煤電廠節能減排升級改造領域,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天然氣發電、備壓式發電、余壓余熱發電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社會資本參與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建設一批以地熱供暖為主的示范基地、示范小區,參與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能源示范縣和光伏扶貧工程建設,推進新能源高效利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分布式風電、光電、水電等電源工程和儲能裝置,重點推進河西走廊儲能技術研發應用。結合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城鄉配電網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支持新能源汽車擴大使用范圍。支持民營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等參股建設油氣管網主干線、地下儲氣庫、城市配氣管網和城市儲氣設施,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跨市州輸氣干線。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油氣勘查開發領域,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合作開發油氣資源。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煤層氣、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查開發項目,以及煤層氣和煤礦瓦斯抽采利用項目。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低階煤分質梯級高效利用、煤焦油精細加工項目和蘭州、慶陽、玉門等地原油成品油商業儲備庫以及隴東煤炭礦區專用線建設和煤炭集散中心等建設。
五、建立和完善能源行業統計體系
進一步理順和摸清現有能源資源的品位、儲量、開發利用及資源對需求的保障程度,加強能源行業技術、裝備、能效等標準體系建設,推進能源行業統計、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能源行業統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構建有利于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的能源行業統計體系。加快地方法規建設,發揮法律、法規對能源行業改革和發展的約束作用,建立能源發展法律咨詢和援助體系。充分發揮社團組織在能源規劃、法規建設、安全保護、項目咨詢、課題研究、人才培訓和行業統計中的服務功能和作用,完善能源行業發展和安全保護專家咨詢制度,全面提升能源行業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能力。
作者: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