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還指出,有序推進領跑基地建設。對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樣也是領跑者計劃的初衷。6月1日晚間公示的“光伏發電技術領跑基地推薦投資企業評優結果”顯示,入選的各個企業電池的轉換效率和功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單晶電池的轉換效率均達到了23%以上,最高的達到23.85%,60片電池組件的功率達到330W及以上,普遍疊加了多主柵、半片和疊瓦等提高功率的技術,整合了當前具備快速進入規模化產業化制造的技術。可以預見的是,這些產能進入市場,將進一步加快光伏組件效率的提升。
經過多年的產能擴張,我國光伏行業在邁向“提質增效”的階段,適當的“減速”有利于優化發展規模、提高運行質量,也有利于企業“練好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研究認為,對于企業而言,政策環境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考驗,在這種考驗中,優質的企業往往會脫穎而出,企業需要做好的,是不斷提升技術和綜合運維水平,以應對市場的變化。
加速從“政策”走向“市場”
在能源領域,光伏發電是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市場主體多,社會資本參與度高,民營企業在市場中占有“半壁江山”。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光伏產業在項目建設投資方面,已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規模多樣化。
不過,光伏的市場競爭中始終存在著一些亂象,譬如不少地區存在地方保護和限價政策,以及一些地方“先建先得”擴大規模。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認為,規范的市場提供的是有序的競爭。《通知》明確,要進一步加大市場化配置項目力度,嚴禁不公平競爭和限價競爭,將上網電價作為重要競爭優選條件。根據《通知》,普通光伏電站須通過競爭性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業主,而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力度也會加大。
此外,市場化程度的提升還在于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機制、加快光伏發電電價退坡速度、降低光伏發電補貼依賴。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研究發現,光伏行業目前正處于“政策與市場的十字路口”,只有不再依賴補貼時,才能真正從“政策”走向“市場”。根據《通知》關于標桿電價下調5分的要求,去年底發改委《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將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55元、0.65元、0.75元的規定尚未來得及實施就再度被調低,也意味著光伏電價退坡的加速。
隨著光伏行業的不斷成長,對于補貼的依賴必將持續下降,回歸市場的腳步也將不斷加速。對于整個光伏行業,規模增長的“減速”并不意味著產業的停滯,而是重新調整節奏,快步從“政策”走向“市場”,從而為能源的轉型提供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