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度、技術標準、社會責任、商業模式將合力推動新能源后半生發展方向。
關于新能源本質的反思,將決定其后半生走向的討論。
遠景能源副總經理王曉宇認為,新能源本質不是能源而是技術。與供需關系是決定傳統化石能源價格的本質不同,新能源的本質是技術決定價格,其成本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波動,而是一路下降。而且“誰都不敢說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限在哪里,因為誰都無法預測技術的潛力”。
技術進步將提供充足廉價的能源,這一點毋庸置疑。《BP技術展望》預測,到2050年,每年可獲得的理論能源將達到4550億噸油當量,相當于預期需求量的20倍多。現在的問題已不是“我們能獲得足夠的能源嗎?”而是“我們想要什么樣的能源?”
另一個有益的判斷是,新能源的本質是靈活性。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廖宇認為,新能源的本質是靈活性。2017年6月7日,英國和德國的新能源發電占比分別達到了50%、75%。這樣的高比例,在以前被認為是無法想象的。
新能源作為技術和靈活性的本質凸顯無疑。在此背景下,基于傳統化石能源的發展模式,包括后處理模式正在被打破,新能源供給從絕對短缺,到了絕對過剩、相對緊缺;新能源服務從關注種類,到關注組合、效率。這種碎片化能源系統的后處理,也需要一整套全新處理思路,其中的關鍵是將政策機制、技術標準、社會責任、商業模式通盤考慮,合力驅動后處理事業前行。
首先,監管部門要超前謀劃,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收集處理廢棄新能源設備的責任歸于生產者,并建立成熟的回收監管體系。2014年初,歐盟報廢電子電氣設備(WEEE)指令將光伏組件納入其中,規定報廢的光伏組件和家用電器作為一類產品,當前和歷史安裝的都要強制回收處理。
其次,研發機構應針對具體領域,推出相關標準,進而引導不同企業形成具有自身優勢的核心技術。目前,我國在動力電池、晶體硅等回收領域已有相應標準,風機領域尚屬空白。
再次,制造企業要堅守社會責任,落實好生產者責任制度。研究結果表明,生產者責任延伸情景具有最佳的成本收益。一個可行的思路是參考廢舊家電基金補貼方式,生產企業在生產相關產品時就要將補貼金額投入基金會,再由國家相關部門審核并發給專門的回收企業。
最后,鼓勵專業后處理公司進行有益探索,以保證相關商業模式能有造血機能。在依賴規模支撐的基礎上,應該鼓勵企業創新不同模式。比如可以參照國外NGO的模式,通過會員制,讓有能力的會員企業為有需求但沒有能力的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并由此獲得經濟效益。
從前半生看,新能源的應用在與時間賽跑,致力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需要加快對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研發、推廣應用投入。
在后半生,新能源設備的資源化利用也在進行一場與心靈的賽跑,需統籌政府、企業和用戶三方利益,發揮政策機制、技術標準、社會責任和商業模式的合力,共同推進、盡早布局,才能避免未來的尷尬。
對于新能源本質和未來,認識已清,方向已明,路徑已定。
新能源發展,從重生輕死到生死齊一,需要思辨,更需要行動。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史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