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風電發展形勢向好。一是解禁地區的新增。隨著“三北”地區消納的好轉,大家對運行管理上比較重視,棄風下降導致可以新建。二是分散式風電。河南、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區把分散式風電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式。三是海上風電。海上風電經過這么多年的低調、穩健的發展已經到了突破的時期。沿海省份要實現能源轉型、經濟轉型,把海上風電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尤其在配額制執行的預期下,沿海省份如何在土地資源約束更為嚴酷的條件下,成規模地開發本省可再生能源,海上風電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現實選擇。如廣東福建又修訂了海上風電規劃。所以今年我國海上風電預計會過一百萬千瓦,這跟我們以前的每年四五十萬千瓦的新增會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而且到目前為止,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水電新增資源比較受限,而光伏成本雖然下降很快,但是從度電補貼的強度的看,按照現有的模式,風電更有比較優勢。所以說,現在要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電量,風電是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的一個較為現實的選擇。我認為在現在的發展階段,也應該是風電出力發力的時候了。另外,隨著光伏成本快速下降,可能到2025年以后,成本下降會更快,到時光伏度電成本上以及度電補貼強度,或者絕對電價水平可能都要低于風電。比如現在青海一些地方光伏電價實際上已經比風電更便宜了,未來像這樣的地區會越來越多。所以說現在這個階段風電必須大力發展。
光伏行業則要提質增效。要確保產業發展質量。在當前形勢下,有些人提出對補貼進行總量控制,合理調整價格水平,我覺得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我們要競爭性配置資源,有序調整價格水平,確保光伏產業有一個合理的收益預期水平,確保成本的持續下降,確保這個行業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我覺得這些都是應該的。
控制補貼總量,通俗地說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像德國、英國都是這樣,政府定補貼的量,然后企業來競價。但我要說的問題是怎么來確定這個補貼總量的問題,這不單單取決于電價附加能收上來多少,還要取決于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而在改善大氣環境、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改善民生、改善醫療等等方面取得的邊際的效益,這些都應該作為支撐可再能源發展的資金來源。比如原本打算投在解決PM2.5上的錢,如果發展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的話,那么這部分錢也應該給可再生能源。所以,到底是有多少錢可以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需要科學論證。
生物質這幾年發展比較平穩。其中我比較看好垃圾發電,垃圾發電不單單是解決能源問題,它也解決了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問題。當前垃圾發電應更多地依托原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垃圾焚燒填埋場用地建設,避免“鄰避效應”。第二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只會越來越值錢,大家對于環保的訴求也會越來越高,鄰避效應只會強化,不會弱化,所以說如果早晚都要發展,晚發展不如早發展,早做集中統一規劃。我現在看到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的地區,像海南和深圳,不單單處理現有垃圾,還把已經填埋的垃圾挖出來重新進行焚燒。我想這可能是大趨勢。另外,考慮我們的資源問題,生物質發電中的秸稈、沼氣等很難形成規模,所以相比來說我更看好垃圾發電。
地熱能目前占比較小,在局部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充分利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也可以算作地熱能,但其發展要解決一些技術問題。
高質量發展應包括存量的高質量運行和增量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對促進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您有何好的建議?
陶冶: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在經濟發展中提到的,包括速度、規模和結構等方面的高質量。能源、可再生能源甚至不同品種的可再生能源的高質量發展也應體現在上述多個方面。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伏等各自面臨的階段性問題是不一樣的。應該說所有方方面面的政策建議都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高質量。
在這里我重點強調有兩個方面,即存量的高質量運行和增量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存量的高質量運行。可再生能源與其他能源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一次性投入很大,而運行成本較低。所以做好存量的高質量運行非常重要。這方面我比較關注兩方面問題:一個就是消納的問題,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出臺的《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措施非常全面。消納問題既是經濟性的問題,也是技術性的問題,還是政策性的問題,省間壁壘也是問題,運行不可控也是問題,因此,需要包括上平臺、上技術、加強預測、保證跨省地區購買意愿等綜合施策。存量還有一個問題目前大家談論得比較少,就是全額保障性收購問題。我們把全額保障收購小時數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是否能夠繼續建設可再生能源裝機或其他裝機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就是預警。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全額保障性收購既要保量也要保價,保證按固定電價收購。我們現在量保做得還可以,這足以證明我們的電力系統是能夠承受這樣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或者說可再生能源目前發展規模的,但是我們的價保得不好。保障性小時以內的相當一部分電力沒有按照固定電價收購,是降價收購,或者是以市場交易、發電權交易的名義消納的。只有真正做到全額保障性收購,既保量又保價,才能夠為未來下一步的政策調整預留出空間——無論是價格調整的力度,還是通過大家預期的綠色證書來解決補貼問題,還是通過其他的市場化的機制,讓超出保障性運行小時數的電量能夠直接參與到電力市場交易。全額保障性收購的保量保價是下一步政策改進的前提條件。全額保障性收購部分電量做到了保量保價,才能去談剩下的可再生能源部分如何解決的問題。
增量的高質量發展涉及面更寬一些,是覆蓋全產業鏈的高質量。如在裝備制造業方面,要保證先進、高效的組件,保證成本的持續穩定下降。尤其像戶用光伏,一些項目建設的方式和組建效率可能比較低,會形成隱患。增量的高質量發展,應該是整個產業鏈的,包括從裝備制造業到選址、建設、運行、后期維護等的全過程。
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18年6月29日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