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配額制面臨重大問題
雖然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和風電的前景良好,但同樣要面對很多問題。
早在今年6月底,國家能源局就計劃公開發布配額制的第二次征求意見稿,但卻被迫取消。關于取消的原因,是在第二版征求意見稿中,關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強度的新增內容,引起了業內的巨大反應。
原計劃的第二版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將可再生能源強制配額與綠色證書相結合,并且按省份劃定了風電和光伏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時數,在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內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給予全額補貼,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外的發電量不再獲得補貼支持,但發電企業可以獲得綠證并且出售獲得增量收益,但金額不得超過原先的補貼數額。
這一新增規定,意味著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能夠獲得的補貼,在除去保障利用小時數之外,只能依靠出售綠證來換取,并且上限不超過原來的補貼數額。故作為盈利重頭的保障外部分收益,將大大受損并且面臨變現難的問題。
綠證制度在實施一年多以來,據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19日,共有2034名認購者認購了29766個綠證。乍一看,數據還不多,實則不容樂觀。
目前,綠證認購平臺上的累積光伏掛牌量為238854個,累計成交量僅為151個,成交率為萬分之6.3;累積風電掛牌量為4818346個,累計成交量為29615個,成交率為千分之6.1。成交率可謂非常之低。
配額制作為緩解和代替國家進行可再生能源補貼的一種方式,與綠證制是相互結合的關系。綠證交易的慘狀,間接折射出目前可再生能源配額制面臨的最大問題,那就是市場認可度底,收入難以保證。因為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和風電,目前而言,其穩定性和發電成本,相對于煤電都處于劣勢。即使強行進行配額,利用率和消納率也難以保證。
并且,由于風電綠證的成交量達到了光電綠證成交量的196倍之多,會導致社會資本從光伏行業向風電行業傾斜。這些現實問題,新的配額制征求意見中,也要有應對規則,防止可再生能源結構的失衡發展。
本次9月18日發布的配額制征求意見,目的和重點依然會放在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上,并且在綠證交易制度的配合下,可能會適當增加一些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補貼。然而增加適當的、領取困難且有拖欠風險的補貼,仍是難以解決可再生能源企業現實中面臨的運行困境。所以,配額制的強制比例、可實現途徑、穩定的收益保障等方面,也是配額制要嚴格明確并規定的細節。
原標題: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持續擴大 到2020年根本解決消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