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勇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在“去杠桿、去補貼和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存量光伏電站補貼拖欠、新增規模指標凍結,
重生產輕應用,產業價值曲線被嚴重扭曲
這些年光伏產業火得一塌糊涂,但在供給側主導推動的發展中,產能投資和裝機規模一路狂飆突進,而補貼拖欠和限電等影響終端投資回報的關鍵問題卻一再被忽略。
2013年前,中國光伏產業是典型的“兩頭在外”,原材料來源和產能消化幾乎都完全依賴國外市場,因此整個產業因歐美“雙反”被打得落花流水。但2013年后,卻又在國產化和內需戰略下走向另一個極端,整個產業鏈基本全部自產自銷自用,國內產能和裝機規模迅速超出規劃上線,造成補貼嚴重不足,決策層不得不壓制內需,導致行業內外苦不堪言。
從數據上看,雖然“531”政策對裝機指標進行了凍結式嚴控,但實際上裝機增長依舊強勢。
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34.5GW;多晶硅產量17.84萬噸,同比增長4.94%;硅片產量約63.3GW,同比增長2.1%;電池片產量約53.6GW,同比增長5.1%;組件產量54.9GW,同比增長約3.58%。
但與規模裝機并不匹配的是,由于限電限發問題突出,致使許多光伏電站設備利用率常年嚴重不足,造成極大的投資浪費。
不僅如此,其輸配電設備利用率也極其低下。
相比其他能源發電模式(風電除外)基本可全天候24小時生產,按照目前集中電站全年平均發電小時數低于1400小時,也就是日均4個小時計算,光伏電站對輸配電設備的利用率只有16.7%,其輸配電資產每年約83.3%的時間處于閑置,造成極大的浪費。
能源消費升級滯后,制約光伏經濟崛起
從體量上來說,光伏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小,在能源版圖上地位微弱,其實際影響力遠遠小于產業名聲。在上市公司中,光伏企業的整體實力遠不如石化能源企業;在社會生活中,光伏與民生領域的耦合度也遠小于石化能源;在全社會發電量總版圖上,光伏發電量的占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182億度,與全國發電量6.5萬億度相比,占比不到1.82%。
作者:鄭勇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admin
太陽能發電網|www.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