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在經歷高速增長已經從特許權招標電價、固定上網電價走到了全面競價的時代。
其實早在2017年國家能源局已經開始鼓勵地方政府通過競價分配普通地面指標,但各地政府普遍希望保護本地標桿電價,因此電價下調非常有限,整個2017年創出5300萬的新增規模。隨著補貼拖欠總額的迅速上升,導致2018年的531政策出臺,當年沒有新增的普通地面指標。
在經歷這些變化之后,市場上參與各方也逐漸清醒的意識到,必須通過競價來降低補貼強度,盡快甩掉補貼來保證行業的長遠發展。特別是一些光伏行業頭部公司主動要求降低標桿上網電價,進行全面競價。
2019年一開年,國家能源局在多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穩中求進”的總體目標,光伏規模管理的要點總結為五句話:財政部定補貼規模、發改委定補貼上限、能源局定競爭規則、企業定補貼強度、市場定建設規模。
國家能源局將不再設定全年補貼裝機規模,而是根據申報電價,在一定的年度補貼總規模下,由市場本身確定補貼裝機規模。以電價為核心,通過市場競爭放大增量規模,平均補貼強度越低,可安排新增規模越大;在補貼總額固定的情況下,實現補貼降得越多,規模給的越大。
這種管理模式的大轉型勢必帶動市場整個結構的調整,無論是各級能源主管單位、電網企業、開發企業、金融機構都將重新適應這種新的發展模式。
過去的指標分配模式,是國家能源局根據限電情況、消納條件、各省上報的規模等因素給各省下達當年的光伏建設指標。現在新的分配模式下,國家能源局已經轉變為一個“拍賣行”,通過制定拍賣規則,要各省能源主管部門和各省開發企業組隊自己來競價,大家各憑電價的降低爭取排名,進而獲得最終指標。
新政策下將光伏項目分為五類
1、光伏扶貧項目;
2、戶用光伏(要求為業主自建的戶用自然人分布式光伏項目);
3、工商業分布式項目(容量小于6MW、戶用光伏以外的各類分布式);
4、普通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超過6MW的所有項目);
5、國家實施的專項工程或示范項目(包括國家明確建設規模的示范省、區、城市內的光伏項目,以及跨省跨區輸電通道配套光伏項目等)。
其中只有光伏扶貧項目和戶用光伏不需要參與競價,其他商業化的項目全部都要競價。
地方政府需關注的要點
競價由各省市組織項目申報,競價結果統一上報至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主管部門根據申報國家補貼上網電價較競爭上限電價的下降額由高到低進行排序,降幅大的排在前面、降幅小的排在后面。
這種情況,對于廣東省這種火電標桿電價較高的省份不是很有利,如果以三類地區0.55元/千瓦時為例,廣東省下降0.1元的光伏電價,就觸及無補貼的0.45元/千瓦時火電電價。光照資源相似的浙江省因為火電電價是約0.42元/千瓦時,光伏標桿電價下降0.1元的情況下,還有3分錢的補貼。
針對這種情況,參會專家也進行了討論,還是希望在綜合考慮各省的光照資源和火電電價的情況下,能夠讓各省都積極參與競價,都通過競價拿到一些國家指標。否則直接讓企業上報需要多少錢的度電補貼從低到高排序的話,西部等火電電價非常低的地區,基本沒有參與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