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網問題不明確
并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風電在2010年底已經實現裝機44.7GW,但能夠實現并網的僅有31.1GW,而且這31.1GW也是出于可控狀態,即需要時電網公司可以要求部分風機停運,以保證電網的穩定運行。
當前格爾木的"光伏熱",使電網公司不得不臨時決定在格爾木地區架設330千伏的電網以匹配光伏電廠的建設,預計工程趕在9月30日左右突擊完工。
"723"動車事故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工程在趕進度的情況下都能保質保量完成的,工程建設進度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可循,電網建設同樣是這樣。格爾木將只會是全國的一個縮影,甫全國范圍內適用的光伏固定上網電價推行,全國在短短5個月之內會出現多少個"格爾木"?電網公司又將能"趕工"出多少個保質保量的電網確保電力傳輸?如果項目并不了網,固定上網電價政策又有什么意義呢?
電價政策能否賺錢?
如果現在裝機明年享受1元電價,就只能在盈虧平衡之間,不能賺錢。”光伏業內人士認為,政策一般都是規定行業之后的發展,而這次卻是解決遺留問題。
“一切的補貼都是建立在并網基礎上,如果上不了網,就都是白搭。”光伏電站投資商稱。知情人士透露,近兩年光伏項目多數由當地電網接納,并入全國電網的電站屈指可數。
這次明確了上網電價,卻并沒有相配套的光伏上網政策。目前,光伏電站并網是阻礙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光伏發電的波動性使其在接入電網時,可能會產生諧波、逆流、網壓過高等問題,對現有電網造成一定沖擊,因此受到電網公司的消極處置。
目前該政策仍處于初期階段,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明確。但不管怎么說,中國有了自己的上網電價機制,并且在2015年目標10GW,在2020年目標40-50GW,這將對產業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如果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步了風能產業的后塵,前景將不容樂觀。
2006年出臺《可再生能源法》時即討論過標桿電價問題,“當時想出一攬子標桿電價,包括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并形成了討論稿,但終因爭議過大被擱置。目前,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已達到一定數值,制定固定電價的條件比較成熟。
不過,不論如何,這兩年光伏的發展歷經坎坷,這回總算見到曙光。先不要苛求政策,慢慢等著它完善吧,能出臺政策對光伏產業人士來說都是一大好事。
光伏“命脈”掌握在上網電價手中
市場對于中國光伏需求遠期前景相當看好,但是對于三五年內仍然無法實現平價上網的光伏產業來說,無論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怎樣的扶持政策,都無法與“上網電價”政策對于國內光伏裝機量增加帶來的影響相提并論,上網電價才是決定“十二五”國內光伏增長前途的關鍵性政策。
當前全球光伏市場的主要需求來自德國和意大利,在2010年全球17吉瓦的裝機量中,上述兩國占據70%。今年上半年德國和意大利對于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稍有變動就引起了全球光伏產品價格的“上躥下跳”,直接造成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光伏市場需求萎縮,全線產品大幅跌價,其中多晶硅跌價超過20%,硅片跌價超過30%,電池片跌價在30%左右,見圖。
中國光伏產業一直呈現“兩頭在外”的局面,產品供給量超過全球50%,但需求量僅占全球5%不到。國內光伏市場“雷聲大雨點小”,歸根究底,其原因仍然是低價惡性競爭、補貼不夠造成投資收益不足,投資主體沒有積極性。
按照現在光伏產品價格下跌后的15-18元/瓦的總投資成本來計算,國內政策補貼額度基本在7-8元/瓦,國內光伏項目的資本回收期大約為10-15年左右。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投資具有一定的經濟性,但在短期內中國市場很難有超常規發展。實際上,比光伏裝機量更為重要的是在裝機量增加的同時,企業是否有利可圖,而不僅僅是總量上數字的增加。
以目前全球市場來看,光伏產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政府制定上網電價補貼。從長遠來看,“平價上網”是一個可期的未來,但在“十二五”末能夠實現“平價上網”的概率很小。“十二五”期間,中國光伏產業仍然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標桿電價實際上是階段性相對合理的舉措,我國可以效仿德國、意大利的方式,隨著成本下降逐漸減少補貼,直到迎來“平價上網”的時代。
“十二五”是掌握標桿電價政策的“命門”
對于全國統一的1元標桿電價,國家有關部門可否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建設方式(地面和屋頂),實施與風電類似的分類電價。
從國內光伏發電項目實施情況看,以1兆瓦電站為例,西北地區晶硅電站年發電量140萬度左右,薄膜電站可達150萬度,以后逐年有一定衰減。而東部、中部地區,有效光照低于西部地區,薄膜電站年發電量在100萬度左右,晶硅電站應在90-92萬度左右,比西北地區少了1/3的發電量。按1元/度上網電價計算,年發電收入少了50萬元,如以25年使用壽命計算,即要少收入1250萬元。但在西北地區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又面臨一個電力輸送能力和電網建設速度的瓶頸。因此,我們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發電要采取西北地區建設地面電站和東、中部地區建設地面和屋頂項目并舉的策略。
“十二五”過渡期間,在國家光伏補貼政策暫沒有分區、分類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能否根據各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給予不同的補貼政策。如江蘇省2011年地面光伏電站上網補貼政策為1.40元/度,明年能否定為1.20元,其中0.20元由地方政府補貼。這對在東部地區大規模啟動光伏項目、緩解一些地區用電緊張狀況將大有裨益。
配套政策很關鍵
在實施上網電價過程中,政策配套非常重要。其中,解決投入資金和利息是核心問題。建設光伏項目投入大,銀行利息所占比例也很大。
以在沿海地區建設1兆瓦薄膜電池光伏電站為例,若投入1100萬元,其中20%為資本金、另需向銀行貸款880萬,而這880萬貸款利息,是能否實現1元上網電價的關鍵。沿海地區每兆瓦光伏電站年發電量100萬度,發電收入為100萬元,貸款按6.5%年息計算,即要支出57.2萬。如利率上浮到8%,則每年需支付利息70.4萬元,再加上土地占用費、電站維護費、線路維護費等約10萬元,支出則達到67-80萬元,而收入只有20-30萬元,據此測算,回收期將在25年以上。
另外,國家對光伏發電的銀行利息要有專門政策,希望對光伏貸款能實行與建設火力發電廠、高速公路、鐵路等基本建設項目同等的優惠貸款利息;另一方面,建設光伏發電工程投入較大,希望政策明確具體由哪些國有銀行支持。
根據歐洲太陽能貸款模式,項目公司在取得建設批文后,銀行給予30%的啟動貸款,在建成上網發電后再給予50%(合計80%)的專項貸款,業主以上網電費還本付息。
同時各地電網公司,尤其是基層電力公司,對建設光伏項目的認識,要統一到發展新能源、緩解用電緊張這一大局上來,不僅要在上網審批手續上更加簡便、快捷,在電網接入線路等費用上也要綜合考慮,以減少光伏項目的總投資。
另外,希望地方政府對建設地面電站的灘涂、丘陵、荒地、閑置用地等項目使用土地的租金能給予最大優惠,對建設自發自用的屋頂項目,發揮有效的宏觀調控作用;各類設計、評估、監理、檢測等中介部門更要給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減少收費。
企業理性前行
仔細算一筆帳,在西北地區建設非晶硅薄膜組件光伏電站,每瓦投入可控制在13元,使用晶硅組件約需15-15.5元。原因是西北地區電網接入費用、運輸費用、施工費用等高于沿海地區。按每兆瓦薄膜電站25年可發電3450萬度計算,回收期在12年左右;而在沿海地區建設同樣規模的地面電站,非晶薄膜電站建設成本約需11-12元/瓦,按照25年可發電2400萬度計算,回收期18年左右,如地方政府有0.20元/度補貼,則回收期可縮短至14年。
由于光伏組件種類不同,企業成本控制不同,因而銷售價也不同。
在系統集成方面更是各顯其能,成本相差很大。以今年企業平均成本價格來估算,非晶薄膜電池生產成本今年可控制在5.50元,銷售價可在6.30元以內,明年計劃將組件成本降至4.80元以下,2013年要降至3.80元(含稅)。
系統建設上,不少企業在國內有單獨建設和與電力公司合作建設光伏電站項目的實踐經驗,在國外也參與了多個電站建設項目,另外使用水泥立柱制作的支架,不僅牢固、耐侵蝕,而且最關鍵的是成本低,每瓦支架成本可在1.50元以內,與晶硅組件支架成本相近,這彌補了薄膜組件轉換率較低導致支架成本增加的缺陷。組件和支架成本的有效控制,為系統成本降到1000萬元/兆瓦創造了條件。2013年薄膜組件銷售價將控制在4.50元以內,整個地面電站系統可降至9元/瓦以下,回收期也可從目前的12年降到8年。
不過,現在仍有很多公司對非晶薄膜電池的性能有懷疑。其實,非晶薄膜電池已有50年歷史,安裝近30年的發電經驗。電池效果好不好,關鍵在于企業生產組件的品質好不好。打個比方說,一家企業在歐洲和東南亞已成功建設了20多個兆瓦級項目,同時,組件前五年由公司提供質保,后20年由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給予質量承保,組件如有問題由保險公司賠償。
因此,應對1元電價的挑戰,更需要企業自身努力,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風電裝備發展之路很值得光伏企業借鑒。10年前,1兆瓦進口風機需3000多萬,而現在國產的只有500萬,降低了80%。風電投入逐年降低的例子,生動說明光伏發電成本仍有降本空間。另外,如何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專家也表示,要加大薄膜電池技術水平研發和產業化技術集成與創新,以及相關產業鏈的基礎建設。
“朝陽行業”光伏產業的低谷期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由于對國外市場的嚴重依賴以及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從價格飆升、游資瘋涌、項目“遍地開花”,到訂單銳減、資金鏈斷裂、企業大量倒閉,短短半年的時間,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就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心驚肉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光伏產業這一孕育夢想、財富與希望的“朝陽行業”被殘酷地甩入深淵。光伏產業的暴利時代無情地拂袖而去,折戟沉沙后留下的是痛苦的反思和冷靜的審視。
曾幾何時,中國光伏產業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猶如遠離土地隨波逐流的帆船,而其風險已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為此,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了對光伏產業的扶植力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