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二是節能降碳增效行動;三是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四是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五是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六是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七是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八是碳匯能
06
各地區認真謀劃周密部署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以來,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謀劃、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總的看,31個省(區、市)均已成立省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有序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一、積極有序推進能源綠色轉型
各地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有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內蒙古大力推進第一批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同步開工建設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湖北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2021年新增新能源裝機486萬千瓦,同比增長37.1%;新增新能源發電量2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4%。云南積極推進金沙江、瀾滄江水電基地建設,烏東德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完畢,15臺百萬千瓦發電機組建成投產。寧夏給予儲能試點項目0.8元/千瓦時調峰服務補償價格,新型儲能試點項目在完全充放電前600次周期內享有優先調用權。海南制定風電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推動洋浦申能、東方明陽風電等項目建設。浙江、廣東、遼寧、甘肅等地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穩步提升清潔能源調儲能力。
二、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各地區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工業領域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山東制定“十強產業”年度行動計劃,明確236項主要任務及54項保障措施,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產業補鏈強鏈。天津推進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端裝備等12條產業鏈。河南實施“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西深入推進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做大做強航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優勢新興產業,2022年1月至10月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5.9%。
三、大力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
各地區對標能效標桿和基準水平,積極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山西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煤炭先進產能占比突破75%,焦化和煉鐵行業先進產能占比均達60%以上。河北深入實施“萬企轉型”行動和“千項技改”工程,今年1月至10月省級技改項目投資同比增長23.9%,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同比下降5.3%,降幅居全國前列。內蒙古印發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管理的意見,進一步提升節能工作精細化水平,從產業準入、升級改造、金融信貸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河南大力支持存量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鼓勵將結余的用能指標入市交易,引導能源要素向優質產業和項目集聚。貴州嚴把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準入關,常態化開展重點用能設備質量檢查,加強能效標識監督管理,打擊產品能效虛標行為。陜西印發進一步加強工業節能降碳有關工作的通知,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點高耗能企業定期開展節能專項監察。
四、持續推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
各地區積極推廣節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海南提出“到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目標;建立充換電設施“一張網”平臺,接入1723座充電站和13283個充電樁,推動全省公共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海大力推進交通工具新能源替代,2021年更新新能源公交車1025輛,上線運營31輛氫燃料公交車。廣西大力推進鐵水聯運,加快完善以鐵路、海運為網絡的立體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加快發展,2021年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超過6000列,同比增長30%以上。山東全面建成“四縱四橫”貨運鐵路網,開通海鐵聯運班列線路80條、建設內陸港30個,鐵路、水路貨運周轉量穩步提升。安徽開展兩批共20個多式聯運示范項目創建。
五、促進城鄉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
各地區大力推進城鎮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持續提升建筑節能低碳水平。天津堅持組團式、多中心、多節點城市群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一市雙城多節點”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云南深入實施綠色建筑創建行動,2021年竣工驗收的綠色建筑占比達到77.3%,較2020年提高近12個百分點。上海加快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對符合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筑給予容積率和資金獎勵。浙江嚴格新建建筑節能管理,明確新建民用建筑項目設計節能率需達到75%以上。四川在阿壩州、甘孜州等風光資源豐富地區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黑龍江加快推進供暖領域散煤治理,全省清潔取暖率達到70.2%,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湖北在武漢、襄陽、宜昌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試點。
六、強化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
各地區面向國家“雙碳”重大需求,推進分布式能源、儲能、綠色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工程技術示范,加大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廣東啟動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專項,開展千萬噸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集群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前瞻性研究。天津、廣東、陜西、新疆等地開工建設百萬噸級CCUS示范項目。浙江扎實推進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累計促成交易近200項,交易額突破3億元。內蒙古成立國家碳計量中心,積極搭建碳計量研究平臺和碳數據服務平臺,開展碳排放、碳核查等全生命周期的計量技術研究,提供碳計量診斷、碳計量審查等技術服務。
七、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各地區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青海持續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工作,啟動實施三江源、環青海湖、柴達木、祁連山等重要生態板塊保護與修復工程,覆蓋青海省國土面積68%以上。西藏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凍土等潛在固碳能力評估。福建建立健全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形成碳匯資源“一本賬”。山西出臺開展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實施“三年綠化三晉”行動,2022年度安排營造林任務540萬畝。重慶積極推動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森林覆蓋率責任指標交易,共有8對區縣成交森林36.23萬畝、轉移支付金額超9億元。廣西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試點,發布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評估技術規程。吉林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2021年劃定保護性耕作面積2875萬畝,持續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
八、完善市場化機制和金融財稅政策
各地區統籌推進碳排放權、電力交易、用能權等市場建設,通過設立“雙碳”專項資金和基金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湖北建成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持續完善相關制度設計。江西財政設立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資金,統籌支持開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加強“雙碳”基礎能力建設等。湖南建立全省“雙碳”領域重點項目金融項目庫,積極支持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為銀企常態化對接提供支撐。陜西加快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銀行建立完善綠色信貸管理機制,為綠色項目開辟“綠色通道”,促進綠色信貸業務發展。
九、扎實做好“雙碳”基礎工作
浙江大力建設“雙碳數智平臺”,通過節能降碳e本賬實行用能預算管理試點工作,不斷提升對全省碳排放形勢的動態研判和應對能力;建立企業碳排放臺賬制度,對企業碳排放情況進行精準畫像,助力企業低碳轉型。海南啟動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積極打造基于環保+電力大數據的碳排放統計體系。湖北支持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7家重點高校依托各自優勢設立“雙碳”研究機構,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專業人才。遼寧制定關于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日常培訓的方案,將“雙碳”工作作為各級黨校和干部學院培訓的重要內容,擴大全省干部參訓范圍。
十、大力開展節能低碳宣傳活動
各地區在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等重要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節能低碳理念。江西積極創建節約型機關、清潔家庭、綠色社區,持續開展“河小青”志愿活動,上線運行“綠寶”碳普惠平臺,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湖南成功舉辦2021年亞太綠色低碳高峰論壇、湖南國際綠色發展博覽會,在全社會營造綠色低碳氛圍,凝聚生態優先共識。北京在服貿會期間舉辦“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低碳故事。天津廣泛開展社會宣傳,組織“我為碳達峰碳中和作貢獻”競賽活動,編輯出版“雙碳”百問百答等一批科普讀物,制作《圖解碳達峰倡導綠色生活》等新媒體產品,積極打造市民自覺參與、推動綠色轉型的良好環境。
下一步,各地區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標對表,立足實際,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各項工作。
07
國資央企努力在碳達峰行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兩年來,國務院國資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部署要求,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國資央企發展全局,積極穩妥推進中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努力發揮好中央企業在落實“碳達峰十大行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一、加強謀劃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
一是著力加強統籌謀劃。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實施《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會議,統籌推進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二是“一企一策 ”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印發《中央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指南》,組織指導各中央企業從自身實際出發開展工作,科學制定本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合理確定目標指標,細化部署重點任務,壓緊壓實推進責任。三是強化節能降碳考核約束。修訂《中央企業節約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把節能降碳工作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對節能降碳環保數據嚴重不實、弄虛作假的中央企業年度考核予以扣分或降級處理,在2022—2024年任期考核中,對72家能耗和排放較高的中央企業設置節能降碳考核指標。
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一是優化國有資本綠色低碳布局。印發《“十四五”中央企業發展規劃綱要》,專篇部署綠色低碳發展,指導中央企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有利于推進“雙碳”工作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持力度,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重點支持方向。二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支持企業實施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兵器工業集團投入60億元開展節能減排改造;中國石油啟動吉林石化轉型升級項目,打造首個全綠電化工項目。三是加快發展綠色低碳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中央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的投資額年均增速超過20%,建設新能源汽車、北斗、電子商務、區塊鏈等一批數字創新平臺,創建物流大數據、海工裝備等協同創新平臺,發揮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四是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積極發展綠色智能建造。中國建筑集團建成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智慧工廠,投資PC預制構建廠超50個,年總產能超600萬平方米。實施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改造,積極開發綠色、節能、環保交通運輸裝備。中國中車研發碳化硅逆變器、永磁直驅技術等新一代地鐵產品,較普通產品節能15%以上;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加大推動清潔燃料電池、智能充電等技術攻關與應用;通信企業推進數據中心綠色化轉型升級,圍繞5G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重點突破,積極打造研發、應用、運營、產品一體化綠色低碳全鏈條。五是加強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推動中央企業強化用能管理,加快實施節能降碳工程,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建材企業積極探索城市生活垃圾摻燒、生物質耦合發電等技術應用與推廣,華潤集團2021年共處置市政污泥106萬噸、藥渣4.4萬噸。六是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印發《關于嚴控嚴管“兩高”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組織中央企業全面摸底“兩高一低”項目情況,堅決退出不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項目。
三、保障能源供應,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
一是全力保障能源電力供應。組織能源領域中央企業千方百計打贏能源電力保供攻堅戰,發揮國有企業在能源電力保供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作用。2021年,中央企業煤炭產量首次突破10億噸,發電量達到4.9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2%,占全國發電量的64.6%,高于裝機規模占比2.5個百分點。二是積極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堅持先立后破,合理發展先進煤電,有序淘汰落后煤電,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靈活性和供熱改造“三改聯動”。目前,中央發電企業單位供電煤耗降至298克標準煤/千瓦時,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550克/千瓦時。嚴控傳統煤化工產能,有序建設技術新、能耗低、效益好的現代煤化工項目。三是著力提升清潔能源發展水平。中央發電企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過45%,電網企業新能源利用率超過95%,新能源消納和調控能力進一步提升。穩步構建氫能產業體系,推進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發展,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布局氫能產業。國家電網在張北建成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助力實現冬奧場館100%綠電供應;南方電網廣東梅州、陽江抽水蓄能電站全面建成投產,粵港澳大灣區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968萬千瓦。
四、堅持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紛呈
一是加強低碳零碳負碳科技攻關。組織中央企業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積極承擔先進核電、清潔煤電、先進儲能等一批攻關任務。中國華能全球首堆四代核能高溫氣冷堆并網發電;中國華電、東方電氣集團合作推動G50燃氣輪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寶武富氫碳循環高爐突破傳統高爐工藝極限。二是強化創新成果示范應用。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宿遷公司建設的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發電機組研制及工程示范項目,獲評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成果典型案例;中國石化建成投運國內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航天科技成功發射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三是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中央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建設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中央企業牽頭成立了海上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創新聯合體、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成為綠色低碳技術交流的有效平臺。
五、完善管理機制,持續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一是強化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建立中央企業碳排放統計報送體系,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管理平臺。加大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力度,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數據質量問題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導督促中央企業全面開展碳排放數據質量問題自查自糾,建立企業碳排放質量管理標準。二是積極參與碳減排市場機制建設。探索建立中央企業碳匯管理綜合服務平臺,指導中央企業積極參加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首批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電力企業中,有超過600家中央企業所屬電廠;在10家首批成交企業中,有8家為中央企業。三是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宣傳教育。開展中央企業節能低碳主題宣傳活動,組織重點行業中央企業向全社會、同行業發出綠色低碳倡議,傳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題培訓,提升中央企業領導干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及各中央企業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要求,積極穩妥推進中央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持續強化組織實施,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企業節能降碳重點工程落實落地,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引領帶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作者: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