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中央企業在官方渠道發布“打假”聲明,并明確表示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為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中央企業無關。
實際上,從2021年開始,多家央企通過官方渠道在持續“打假”。2021年10月,26家中央企業通過官網、微信
近期,多家中央企業在官方渠道發布“打假”聲明,并明確表示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為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中央企業無關。
實際上,從2021年開始,多家央企通過官方渠道在持續“打假”。2021年10月,26家中央企業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對外公告了353戶假冒國企名單;2022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網站發布了第二批假冒中央企業名單,涉及企業528家;2023年4月25國資委發布了第三批假冒中央企業的名單,涉及企業295家。
國資委通告明確表示,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為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中央企業無關。現將中央企業公告的假冒國企名單匯總公布,請社會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風險,如發現其違法犯罪行為,請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
光伏們梳理相關名單發現能源、新能源相關企業成為央企“打假”的重災區。在這些企業名稱中都帶有中核、華能、國家電投、國能、中能建等中央企業的字眼,部分被“打假”企業甚至在股權結構上都能查到正規央企背景。
隨著新能源的火熱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新能源投資開發領域。為了快速推進項目,部分央企采取了合資開發的模式,但同時也給一些企業“假冒”的空間。不過,從去年以來,國資委對于央企壓縮層級的要求逐步嚴苛,各企業也在逐步落實,進一步加強各層級公司的監管與管理。
國家電網
2022年6月,國家電網發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部分企業假冒公司系統內單位有關情況的公告”。
公告顯示,國家電網經排查發現,青島民銳電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北電力(河南省)有限公司、中北電力(福建)有限公司、中錦電力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中智網科(廈門)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通過偽造相關材料以及其他不當方式,將企業注冊為國家電網系統內單位,并以國家電網系統內單位名義開展業務(具體企業信息詳見下表)。
經核實,5家企業及其下設各級企業均與國家電網及下屬單位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國家電網及下屬單位無關。請社會各界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風險,如發現其違法犯罪行為,請盡快到公安機關報案。
華能集團
3月22日,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嚴正聲明,稱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證照和印章,在全國多地將17家企業登記為華能新能源下屬子公司,并可能存在涉嫌以華能新能源及所屬企業名義開展經營活動的情形,其中部分企業侵犯了“華能”字號,對華能新能源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3月15日,華能集團發現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其所屬企業證照和印章,在北京、深圳、杭州、鄭州、西安、福州、昆明、長沙等地工商系統中將67家企業登記為華能(大連)能源熱力有限責任公司、華能置業有限公司、華能海外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華能煤業公司、華能能源交通產業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天津華能楊柳青熱電實業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并可能存在涉嫌以中國華能及所屬企業名義開展經營活動的情形,其中部分企業侵犯了“華能”字號,對中國華能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2月21日,中國華能清能源官微發布《關于針對奧聯電子發布失實公告的澄清聲明》表示,與奧聯電子無任何合作協議、技術交流和業務往來。
2022年,華能集團分別公布29、27、25家企業涉嫌以國有企業名義開展經營活動的“偽國企”,這些企業對華能集團及所屬企業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