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BP、ATS、夏普也宣布將剝離太陽能業務。
退與不退的糾結
市場迷霧重重,去與留對企業而言是個頭疼問題。
除了這些跨國企業,中國國內企業正在糾結于退與不退的問題。
駐扎重慶的國內多晶硅領軍企業大全新能源9月出售了太陽能電池組件業務。
不過,一些國內上市公司心態則極為矛盾。曾經停牌研究處置公司旗下光伏業務的盾安環境,經過討論還是選擇了留下,而其給出的理由是:“鑒于當前光伏行業整體發展趨
勢和公司多晶硅及相關業務的推進情況,認為實施上述事項的條件尚不成熟。”
“不會退出這一重要市場,今后將更加關注日益增長的中國市場,目前公司已斥資2億美元在西安建立研發中心。”應用材料公司太陽能總裁查理·蓋伊向本報記者表示。
去與留,對很多企業來說的確是個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在全球光伏市場回暖仍迷霧重重的當下。
在國金證券新能源分析師張帥看來,目前光伏行業正處于最低谷,很多企業的光伏業務肯定是不賺錢的,選擇離開極為正常。
然而,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像西門子等這些實力強勁的大型企業選擇離開則屬“不應該”。他分析稱,一方面,市場持續低迷,光伏資產很難找到接盤者,也很難賣出好價錢;另一方面,太陽能光伏產業仍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在全球范圍內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希望也仍需寄托在該產業身上。
“如果能熬過這個寒冬,市場前景仍然可觀!绷植畯姺Q。
轉戰光伏電站成效難測
“估計有些項目10年也收不回成本!
目前來看,一個重要趨勢是很多光伏企業選擇轉戰下游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希望借此消化自身光伏產能并有所盈利。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單就大型地面電站這塊市場而言,面臨的環境和形勢仍不樂觀。
目前,國內光伏電站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光照資源條件較好的西北地區特別是青海,截止到2011年底,青海已并網的大中型光伏電站40座,總容量1003兆瓦。
但據韓軍利介紹,目前這些項目基本處于賠本經營的狀態,究其原因就是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全國統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落實。目前項目投資運營方只拿到了來自國家電網按照脫硫標桿電價支付的每千瓦時0.3元的費用,剩余的0.8元補貼資金一直未到位,而光伏電站的收益平衡點也大約是在0.8元左右,0.3元的費用顯然是杯水車薪,這讓投資運營方著實感受到了資金壓力。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青海一地,甘肅的情況也不樂觀。到2011年底,寧夏吳忠市太陽山地區已經建成了六座光伏電站。雖然這些電站的1.15元/千瓦時上網電價已經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但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電價補貼結算。
其中,寧夏電投尚德電站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前期的運作。一位不便具名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當時計算下來含稅電價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