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協會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能發揮實質性作用。”江西賽維LD 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佟興雪說,前些年光伏行業利潤豐厚,國內許多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一哄而上盲目擴張時,國內這些光伏協會沒能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而去年國內光伏行業出現無序競爭大打價格戰之后,也一直沒有一個部門或行業協會出來協調。
行業標準缺失是導致我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的另一原因。河北省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博士表示,目前,我國光伏行業的相關標準基本處于缺失狀態,只要有錢就可以做光伏,這就導致很多其他行業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涌入光伏行業,成為產能急劇擴張的重要推手。
記者了解到,在前兩年光伏行業行情較好時,從事紡織品生產的浪莎集團、羽絨服企業波司登控股集團、知名電子產品制造商三星[微博]等都先后宣布進軍光伏行業。
此外,由于電力體制改革滯后而導致的光伏發電并網難也是政府缺位的重要表現。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光伏產業一直嚴重依賴國外市場,雖然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光伏發電在國內的應用,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并網制約。
本位:讓位市場 合理配置
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的故事曾在我國的風電、LED等多個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中反復上演。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號召下,各地政府紛紛把目光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掀起投資熱潮。這一方面使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產能快速擴張,呈現出過剩苗頭。
根據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實地調研的情況統計,目前我國有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業;約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業;另外有5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
今年9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2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上半年報告》中指出,除了傳統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造船等行業產能大量過剩外,我國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傾向。
“如果不及時加以有效引導和抑制,這些潛在的產能過剩可能形成現實的、較長周期、大規模的嚴重產能過剩。”報告中對于這種新興產業重循傳統產業老路的現象表示出擔憂。
專家認為,當前我們急需重新定位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重點解決政府越位和缺位的問題,并按照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
我國經濟學者趙海均表示,要解決光伏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首先要擺正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位置,讓政府主導重要資源配置的方式讓位給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