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國內市場在光伏產業界被稱為“雞肋”。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大型光伏電站實行“低價中標”模式,光伏組件一味拼價格,產品質量受到忽視;而“金太陽工程”補貼造價的模式更是弊病叢生,低價的劣質光伏組件大行其道,“發不發電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補貼款”。
此外,國內市場還存在補貼款發放遲遲難于到位的另一重大弊端。
“因拿不到補貼,業主無力向建設企業支付工程款,而建設企業只能拖欠光伏企業的貨款。這一‘欠款鏈條’產生的實際結果就是,光伏企業最終成為‘免費提貨機’,反而加劇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說。
固本:扶優扶強
歐美“雙反”之下的市場萎縮,使光伏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突顯,行業瘦身已成定局,一大批光伏企業必然倒閉。“對技術領先、自有品牌的光伏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以便保存發展成果”,這已成為各界的共識。
蘇州阿斯特董事長瞿曉鏵認為,在可預期的未來數年,光伏產業有兩大基本判斷:一是市場仍以歐美為主,二是厚利時代將一去不返。中小企業既沒有自有品牌與銷售渠道,也沒有技術優勢與質量保障,在歐美市場將遭受更加強烈的政策抵制。以美國對華光伏電池“雙反”為例,中小企業被征收的反傾銷稅高于龍頭企業數倍。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結果,極有可能與此類似。中小企業將會在歐美市場徹底出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光伏產業虛火過旺,危機下的行業洗牌是“自我凈化”,應當尊重市場規律“對光伏產業的扶持,國家宜采取‘自我瘦身、適時出手、重點扶持’的方針。”
王勃華介紹,國內遍地開花的光伏項目中,很多都是書記、市長等主要領導親手抓的“一把手工程”,銀行貸款有政府擔保、貼息。
“光伏危機下,這種‘一把手工程’的興衰背負著沉重的政績包袱,也涉及政府與銀行的切身利益。光伏企業‘欲退無力’,政府、銀行逼著不讓走破產整合之路。這樣的扶持顯然是在添亂。”王勃華說。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