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歷史文化名城著稱的保定市,近年來以新能源產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為了順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保定提出了打造“中國電谷”的構想。保定海關抓住這一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在堅持依法嚴格把關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服務,采取多種便捷通關措施,為電谷發展全力打造一個守法便利、統一規范、快捷高效、和諧順暢的通關環境。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06年初,保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中國電谷”、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戰略決策。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建成國內最大的全產業鏈光伏設備產業園。龍頭品牌英利太陽能,是世界第四家、國內最大的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在英利的輻射帶動下,“中國電谷”現有光伏設備制造企業超過40家。
提前介入,助企業用好政策。圍繞保定市打造“中國電谷”的經濟目標,保定海關發揮政策提前介入作用,主動“送政策上門”,積極進行業務指導和服務,確保重點項目準確適用國家優惠政策和順利實施。2009年下半年,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發生較大調整,涉及保定的主要有風電、太陽能發電、超特高壓輸變電等行業企業,且多為“保定—中國電谷”的主要企業。保定海關首先組織人員對文件進行了認真學習、討論,吃透文件精神,成立了海關業務專家服務隊伍,積極對“保定—中國電谷”風電產業園開展調研,隨后迅速對10余家重點企業進行了政策宣講,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中國電谷”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優質服務。
依法審批,助企業自主創新。保定海關認真貫徹落實減免稅政策,大力提高審批效率,將減免稅審批時限由規定的10天縮短到2-3天,以幫助企業加快技術引進吸收進度,減少企業資金占壓,不僅為企業節省了大量資金,同時使企業在硬件設施上及時更新換代,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中了解,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多晶硅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在海關減免稅備案投資總額達61.98億元,用匯額度4.4億美元,審批總貨值2.8億美元。主要項目有新增年產5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建設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示范、年產30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項目投產以來,保定海關已經按照國家政策為我們減免了關稅1600多萬元,為我們節約了大量資金,這些資金我們都用于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發,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給企業帶來了實惠。”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志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保定海關海關負責人表示,將一如既往的按照海關“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工作方針,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加大服務力度,落實服務承諾,及時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從海關的角度促進企業發展,進一步推動保定市外向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