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該工程是連接雄安新區的首條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輸電通道,不僅滿足張家口地區新能源電力外送需求,為北京冬奧會100%使用綠電提供支撐,同時為雄安新區輸送大量清潔電能。▲張北-雄安特高壓投運視頻。張北—雄安工程起于張家口特高壓變電
8月29日,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該工程是連接雄安新區的首條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輸電通道,不僅滿足張家口地區新能源電力外送需求,為北京冬奧會100%使用綠電提供支撐,同時為雄安新區輸送大量清潔電能。
▲張北-雄安特高壓投運視頻。
張北—雄安工程起于張家口特高壓變電站,止于保定特高壓變電站,2018年11月核準,2019年4月全面開工,2020年8月建成投產。
實現張家口和雄安“兩翼”緊密連接,建設大容量綠色輸電通道。張家口籌辦2022北京冬奧會和雄安新區建設形成了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兩翼”,構建起區域發展新格局。
張家口和雄安分別作為清潔能源大通道的送端和受端,一端期望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一端期望得到清潔能源的動力支撐。
▲張北-雄安1000千伏線路工程中,施工人員在1S005號塔前進行驗收前的消缺。 鄒明/攝影
作為全國唯一由國務院批復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地區2020年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2030年將達到5000萬千瓦,急需新增能源電力外送通道。
該工程的建成投運, 有利于打破張家口地區可再生能源送出瓶頸,依托遠距離、大容量的特高壓輸電技術, 將張家口地區富足清潔電能輸送至包括雄安新區在內的京津冀負荷中心,為綠色冬奧提供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支撐,為雄安新區清潔能源供應奠定基礎。
實現雄安新區100%清潔能源供電,構建藍綠交織、清潔明亮的智慧生態雄安夯實基礎。設立雄安新區,對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義。
▲5月29日,施工人員在張北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進行可控高抗升高座安裝。
▲國網冀北電力北京送變電公司在張雄特高壓進行組塔施工。李崢/攝
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是雄安“ 北交南直”特高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雄安新區100%清潔能源供電,構建起藍綠交織、清潔明亮的智慧生態雄安,服務千年大計提供了重要支撐。
支撐張北地區新能源大規模匯集,保障張家口和北京冬奧賽區100%使用綠電。國網冀北電力作為承擔冬奧賽區電力供應的重點單位,認真落實2022年冬奧會電網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立足張家口特殊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將源網荷的協調發展和友好互動貫穿冬奧電力保障工作始終,從助力發電側、強化電網側、服務用電側三個方面,確保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清潔高效、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
張北至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升級建成張北1000特高壓站,安裝2臺300萬千伏安主變,架設雙回線路320公里。工程投產后,將助力發電側打造多點匯集和送出的可再生能源消納模式,保證新能源的安全可靠接入及送出,為2022冬奧會100%使用清潔能源提供堅強特高壓網架支撐。
▲28張雄1000千伏線路1S110號塔正在組塔19a。 鄒明/攝
▲國網冀北電力北京送變電公司施工人員在進行線路附件安裝。李崢/攝
首次研發應用特高壓可控高抗,有效應對新能源送出技術挑戰,填補了國際空白。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人類理想的能源。但是風能和太陽能固有的隨機性、間隙性和不穩定性,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本工程研發應用了世界上首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可控并聯電抗器(簡稱可控高抗),它可以針對新能源波動情況,根據無功電壓水平自動分級調節電抗值,對提高特高壓交流系統的電壓控制能力、運行靈活性和經濟性具有重要意義。特高壓可控高抗在本工程的成功應用,填補了國際空白,是特高壓和新能源送出技術創新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冀北段)最難施工塔位——3S069號塔組塔施工作業。 王陽陽/攝
▲國網冀北電力北京送變電公司施工人員在進行線路附件安裝。
作者:路鄭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