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指出,研發新型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同時要求以建筑領域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積極開展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綠色消納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得益于光伏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我國光伏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當前
日前,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指出,研發新型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同時要求以建筑領域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積極開展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綠色消納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得益于光伏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我國光伏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不斷飛躍,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方式之一,為綠色發展和能源變革作出了重大貢獻。
光伏行業裝機產量“雙增”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我國新增裝機同比增長98.7%,截至8月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349.9吉瓦,僅次于火電、水電。其中,分布式光伏發展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分布式新增裝機35.33吉瓦,占總新增裝機的67.2%。截至9月底,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量約142.43吉瓦,占光伏累計總裝機的39.8%。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驅動了制造端的強勁增長。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產量達55萬噸,同比增長52.8%;硅片產量236吉瓦,同比增長43.0%;電池片產量209吉瓦,同步增長42.2%;組件產量191吉瓦,同比增長46.9%。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楊旭東看來,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在多方面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特別是今年以來,在疫情多發、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光伏行業總體仍保持平穩發展勢頭。他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的產量獲得了長足發展,產業鏈各環節的產量均創了歷史新高。
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能源危機行動的推進,光伏行業發展將長期向好。全聯新能源商會秘書長曾少軍博士表示,未來承擔應對氣候變化重擔的,一定是新能源的“組合”,而光伏發電是其中的主體。他強調,光伏發電受資源限制小,能夠提供相對穩定、貼近終端用戶,而且擁有成本競爭力的清潔能源。發展光伏發電不僅可以緩解能源緊張,推動能源轉型,還有助于促進荒漠地區生態修復,未來將承擔重要使命。
“未來,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將是電力供應的主力軍。”王勃華表示,中國光伏發電市場儲備規模雄厚,截至目前,30個省市自治區已明確“十四五”期間風光裝機規劃。根據目前公開信息顯示,其中26個省市自治區光伏新增裝機規模超406.55吉瓦,未來四年將新增355.5吉瓦。
“專精特新”逐年增長
我國光伏行業得以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取得亮眼的發展成績,并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力軍,與持續的技術創新密不可分。王勃華指出,今年1月~11月,我國光伏晶硅電池實驗室效率刷新紀錄11次,其中8次為N型電池。同時,光伏行業“專精特新”企業逐年增長,截至11月,已有87家企業獲得“專精特新”稱號。
“我國光伏市場主體居全球第一,在產業鏈四大環節全球前十的名單中,均有7家以上。”曾少軍表示,光伏民營企業具有埋頭苦干的創新精神,推動了我國技術的領先。他強調,當前,中國光伏行業制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鏈配套完整,在裝備、輔材等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擁有競爭力。
得益于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我國光伏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據晶澳太陽能(7.130, -0.01, -0.14%)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楊愛青介紹,中國光伏企業積極投入研發與創新、降本增效,在光伏電池方面屢次打破了自己的世界紀錄。中國光伏主要生產環節設備基本已經實現全面國產化,且在成本、技術、服務等全面處于領先水平。
“歷經十數年更迭,中國光伏產業實現了從原料、市場、設備‘三頭在外’到光伏制造業世界第一、中國光伏發電裝機量世界第一、中國光伏發電量世界第一的三項‘世界第一’轉變。”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海燕表示,我國在光伏產業鏈布局、生產成本和技術工藝等各方面都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黃海燕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光伏技術研發投入全球第一,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突破,多項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截至2022年一季度,中國光伏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光伏專利總申請量的80%。目前,我國光伏行業已全面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形成全球性的規模化優勢。
國際市場機遇挑戰并存
隨著光伏技術的持續突破,在國內裝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也抓住了國際市場涌現的機遇。王勃華指出,今年1月~10月,光伏產品出口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約440.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0.3%。
今年的國際市場中,歐洲對光伏的需求攀升,我國出口到西班牙、德國、波蘭市場份額增長明顯。在黃海燕看來,能源安全問題催生了海外能源需求增加。她指出,在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歐盟正式推出“REPowerEU”能源計劃,加快推進光伏產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計劃2025年光伏裝機達320吉瓦,力圖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快速推進能源轉型。
不過,在機遇來臨的同時,國際市場的挑戰依然存在。楊愛青表示,當前,光伏貿易摩擦正在加劇,印度、美國、歐盟的關稅正在給出口帶來挑戰。其中,印度從今年4月1日起,針對進口太陽能組件和電池分別征收40%和25%的基本關稅,目前來看,中國光伏產品進入印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土耳其針對中國光伏的貿易摩擦風險也在涌現。據楊愛青介紹,土耳其于2017年4月對華光伏組件反傾銷案作出仲裁決定,認為中國進口涉案產品存在傾銷,并對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決定對中國產品征收為期五年的反傾銷稅;今年3月26日,土耳其貿易部發布第2022/10號公告,應土耳其生產商申請,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組件啟動第一次反傾銷日落復審立案調查。
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黃海燕認為,光伏產業應當加速產業鏈全球化布局,將我國光伏產業鏈部分現有產能、尤其是新增產能向全球轉移,加強和當地或國際企業合作,實現光伏產業從全球銷售向全球生產轉變,淡化中國對全球光伏全產業鏈壟斷的印象,實現中國光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吳 昊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