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塔城軍分區邊防官兵在巡邏途中維護太陽能設備 郭發海攝
近些年來,大批信息化設備落戶邊關,成為協助邊防官兵執勤控邊的得力助手,被形象地稱為“信息烽火臺”。它們的誕生衍生了許多新情況、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比如與之配套的太陽能供電站,由誰維護保養,經費從哪里來?記者通過解剖這個“麻雀”,提醒我們要加強配套保障,防止“信息烽火臺”熄火。
乘車從塔城軍分區庫則溫邊防連出發,走了70多公里,才來到賽克爾泊,這里有個季節性執勤哨所。
哨長宋芝勇正在哨所前維護太陽能供電站,他停下手里的活兒感嘆:這可是寶貝疙瘩!哨所供電全靠它。以前,從沒覺得“電”這么金貴!沒有電,少看看電視、早點睡唄。可是,現在不行了!
到了監控室,記者見宋哨長輕點鼠標,哨所周圍的情況在電腦屏幕上纖毫畢現。連長王文說,如果監控前端供不上電,“電子眼”就會成為擺設,所有電子監控器、紅外監測儀、高壓脈沖電網等“電子哨兵”就會是瞎子、聾子。
新疆軍區擔負數千公里邊境守防任務,地形復雜,邊境管控難度很大。他們積極加強邊防信息化建設,邊關基本形成了視頻監控、紅外線、微波、高壓脈沖報警、雷達預警等多種方式管控格局,實現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結合。官兵們稱這些信息化設備為“信息烽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