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科學技術部近期印發了《“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國能發科技〔2021〕58號),在“新型電力系統及其支撐技術”方面布局了12項關鍵技術攻關,其中提及“電力系統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運行技術”(下稱“電力仿真技術”)。仿真技術在機械制造、建筑施工、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
國家能源局、科學技術部近期印發了《“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國能發科技〔2021〕58號),在“新型電力系統及其支撐技術”方面布局了12項關鍵技術攻關,其中提及“電力系統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運行技術”(下稱“電力仿真技術”)。
仿真技術在機械制造、建筑施工、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在電力、石油化工、核工業等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應用前景廣闊。
記者了解到,電力仿真技術已成近期電力市場技術領域“高頻詞”。目前,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已率先在行業內將電力仿真軟件上線至調度云平臺,仿真計算提速360倍;湖北省也搭建了新能源運行模型,仿真測算新能源對電網穩定性的影響;而甘肅省正利用仿真技術為水電安全運行打造“科技大腦”……。
電力行業作為技術和裝備密集型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對信息化的要求不斷提高。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提速,電力仿真技術也迎來發展契機,但受制于無“數”可依,電力仿真技術普及應用還需時日。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告訴記者,目前電力仿真技術已被國外電力市場廣泛采用,主要應用于價格預測、系統規劃、新能源消納、新建電源經濟性評估等場景。“市場仿真可以為市場規則的制定和修改提供支持,可以評估市場的運行狀態和走勢,及時發現市場可能出現的問題。”
天津華大億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澍結合實踐經驗告訴記者,以現貨市場為例,電價變量多、頻度高、變化快,電價預測相對負荷預測難度更大。市場主體希望準確預測電價,從而選擇適用的交易策略最大程度趨利避害,電力仿真技術已成為市場主體的剛需。
記者了解到,在新能源消納方面,今年1月,湖北電科院選擇了位于棗陽市的100兆瓦光伏電站進行實測建模及仿真分析工作,相當于在電腦中“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光伏電站,以準確反映整個光伏電站的動態特性。
在電力規劃方面,有發電企業人士向記者介紹,新型電力系統中,電力系統運行方式將會更加復雜,系統的安全穩定性將會受到更大挑戰。為確保規劃更準確,需要考慮接入位置、投資時序等因素影響。因此需要仿真軟件進行量化計算,為電力系統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作為數據時代的產物,仿真系統對電力數據進行“深加工”,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囿于缺乏關鍵數據,電力仿真技術還未真正發揮“用武之地”。
中嘉能(北京)能源有限公司首席交易官張驥告訴記者:“目前在電力零售市場,仿真系統還沒派上用場,電力交易中心披露的數據并不足以支持售電公司使用仿真系統。但為了提高相對準確性,售電公司會根據大數據系統做相關預測。”
趙俊華指出,仿真系統的還原度受信息披露影響,這在國際上也是共性難題。上述發電企業人士也指出,除了應披未披的大量數據,電力系統還有不少數據有保密要求,很難被獲取。“仿真技術的建模、推廣、復盤需要詳盡的關鍵數據支撐,在無法獲得足夠樣本的情況下,大量研究工作難以展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電力數據的權威定義、法律邊界、分類標準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狀態,因此不能簡單“一披了之”。“能源企業自身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商業化過程中因數據流通法律制度不明晰,對披露風險存在顧慮。同時,出于商業競爭性的考慮,對披露程度也有所保留,多局限于企業內部溝通。”
電力市場試錯成本高昂,那么,如何提高仿真系統的“逼真度”?“一方面需要市場運營機構加強信息披露;另一方面,需要多方合力搭建電力大數據共享生態平臺。”趙俊華說。
據介紹,目前,電力數據共享機制探索已提上日程。2021年11月,工信部發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同年11月,上海數據交易所掛牌成立,當日推出的首批數據產品,涉及電力、金融、電信、交通等八大領域。隨著電力數據流通性增強,仿真系統也會迎來蓬勃發展,繼而“反哺”電力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趙紫原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