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從表面上來看,中小企業停產、破產普遍存在,從深層來看,企業生產結構、管理結構并不完善,惡性競爭普遍存在,光伏市場整體生產過剩,再加上層出不斷的“雙反”戰爭,內外矛盾一起爆發。
問題存在,就需要對癥下藥。而企業們似乎并沒有給予媒體以至大眾更多了解的機會。在之前的光伏企業調查中,筆者就發現現在的光伏企業謹慎很多。中國光伏第一大省江蘇已經明確現階段不接受采訪。該省內企業的電話也早已經形同虛設。江蘇綠陽新能源科技等公司在接聽筆者電話后,先是詢問來源,之后是確定筆者用意,再次是追問采訪其他企業的情況怎么樣,最后說,“回去詢問相關主管是否愿意接受采訪”。次日,筆者再次致電得到的答復是主管并沒有接受采訪的意愿,最后留給筆者的一句話是,“我們沒有這個需要”。
其實,并不是企業有這個需要,而是行業有這個需要。
光伏行業狀況不樂觀已經成為共識,在國家層面,發展光伏分布式電站、扶持“六大六小”光伏企業等相關措施也已經出臺,而依據“因地制宜”原則,大到各省,小到各光伏企業,是否已經量身制定應對困局的措施卻是未知,畢竟光伏企業出現的問題總有一些共性,別人的建議或者措施也許就能成為自我良好的借鑒;若干微觀政策、措施的背后,或許就醞釀著具有指導意義的改革大方向。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另外,政策措施的制定者也需要企業、行業的反饋,兩者只有實現“無縫對接”,政策、措施才能落到實處。
本來認為并網不成問題的青海省,光伏企業的狀況應該好一些;本來認為“六大六小”的扶持措施有針對性,光伏領域的“優勝劣汰”也是自然法則,但在了解了青海天普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志剛的憂心忡忡之后,發現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西北企業也不能獨善其身,而且在行業整合,“優勝劣汰”引導下,那些中小企業真的就應該消聲匿跡、成為產業危機的犧牲品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了這一次,當民資再次進入一個新興產業的時候,或許會謹慎和理性很多。
缺資金、缺市場、缺技術、缺人才、缺協作,成為制約中國光伏企業發展的五大瓶頸。而目前相關光伏扶持政策的出臺也只針對資金和市場問題,涉及一些技術領域問題。光伏人才培養、光伏企業協作領域還存在政策、措施的缺位。而這些也需要從企業“聲音”中體現出來。
河北省商務廳副廳長史玉強在微博上發布“河北光伏產業布局圖”,并與粉絲互動,回答相關問題;湖南共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文建華利用微博公布“共創光伏150MW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金太陽示范項目獲得中國進出口銀行針對該項目建設貸款方面給予支持的興趣函”……這都是相關人士積極披露企業、行業現狀的例子。
在光伏產業陷入困局的今天,政府政策、方針,需要透明,企業消息、需求、措施也需要公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互動,促進行業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