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9月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明確提出了中國將“大幅度”降低碳強度。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國際關注,許多人可以說是對中國的具體數字“翹首以盼”。
一位在場的中國代表告訴CBN記者,他身旁的一位非洲代表立刻問他,中國的“大幅度”到底是多大幅度。國務院常務會議終于解答了這個疑問。
25日當天,美國白宮宣布,美國明確將在哥本哈根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
至此,哥本哈根大會的兩個重要參與方——美國與中國相繼完成大會前的最后一輪出牌。
昨晚,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召開新聞發布會后的第一時間,哥本哈根大會秘書長德波爾在發給參會媒體的信息中說,這兩件事標志著打開了通向全面協議的最后兩扇門,“讓我們不要懷疑,我們將繼續雄心和領導力”。
不過,“最后兩扇門”的說法似乎欠缺妥當。事實上,他自己也承認,還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的問題。
而問題的根本還不在資金,更不在中國的指標。中國代表團成員李高日前表示,首先要解決哥本哈根大會按照授權應該談什么的問題。他認為,哥本哈根談判應該是在兩條軌道上,分別談《京都議定書》機制下發達國家的深度減排與《公約》機制下發展中國家的應對行動。
而一些發達國家一直試圖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深度減排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自愿減緩等同。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看來,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會上,“保衛京都”、“保衛巴厘”將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立場,也料將是矛盾的焦點。
此前,一些發展中國家似乎也作出了一定讓步。而在發達國家陣營內,歐盟在是否堅持巴厘路線圖授權問題上態度模糊,似乎向傘形國家妥協。日本宣布25%的減排目標,可以說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傘形集團。同時,全世界的目光也都在盯著“拖后腿”的美國。
在完成了最新一輪合縱連橫后,各締約方都開始走向他們的目的地——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