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開始進入整合階段,企業和政府重新定位其在產業中的位置
光伏行業經過萌芽、緩慢發展和迅猛發展階段之后,開始進入反思整合階段。我國光伏產業的特點包括:市場幾乎完全依靠國外,各級政府高度介入產業發展,集群化發展態勢,產業垂直一體化發展。我國政府未能有效刺激光伏市場的啟動,導致市場完全依賴出口。地方政府建立各自產業園區,導致集群化區域化發展態勢嚴重。企業在低成本擴張中垂直一體化發展,導致重復投資和產能過剩。在整合階段,企業和政府將重新定位其在產業中的位置。
政府過渡干預是行業諸多弊端產生的主要原因
政府在無法控制市場需求(海外市場需求)波動的情況下,大力支持企業盲目投資,導致企業家在投資時對市場風險的淡漠是新興產業反復遭遇的“宿命”。各地方政府相互競爭導致產業重復投資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規劃是相互分離的,中央政府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規劃。在“以GDP 為綱”的思想指導下,由于光伏行業的驟熱,加上新能源這一綠色環保概念,各地方政府一擁而上,大規模建造光伏產業園。產業大而不強、生而不長是行業簡單重復投資的表現。而產業集群受到地方行政劃分的限制,未能產生有效的互補與結合。各地區互相競爭(包括政府補助“競賽”),導致國際市場抓住有利證據制裁中國不正當競爭證據,使得中國光伏企業陷入被動發展的局面。
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分析框架揭產業的良好發展一定要厘清
企業和政府的邊界我們提出了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分析框來研究光伏產業的發展路徑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完全合同理論揭示現實世界中的合同都是不完備的,因此產權、市場和企業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企業和政府有各自的運行邊界和作用。如果一方超越了邊界,市場機制將不能發揮作用,政府的政策目標和企業的發展戰略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產業發展的主體是企業,政府僅應在可控范圍內指導
光伏行業發展首先,政府應杜絕直接扶持企業運營。包括,直接提供企業運營所需資源(如;土地、貸款和企業所得稅減免)。其次,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應回歸本位,對于綠色能源項目有規劃的酌情投資,以完成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與整體目標。再次,國內市場的扶持力度與國內光伏市場的大小不應該以解決產能為目標。中央政府在制定市場扶持力度時,應本著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目標,制定地方政府年度目標。最后,光伏行業的內部整合應充分尊重市場選擇而不直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