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可以說是全球光伏行業整合大幕拉開的一年,縱觀世界光伏制造中心中國 2012年全年的產業調整,根據SEMI《全球光伏制造數據庫》的統計結果,中國光伏組件產能為37GW,產量為21.1GW,產量占全球的54%,產能由2011年49GW下降至37GW,降幅達25%。
目前,政府、產業界都在反思、總結中國光伏產業化10余年來的經驗與教訓。不妨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從與光伏產業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已走過50余年發展歷史的半導體產業中去探明個究竟。
半導體產業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經歷50余年的發展,到2012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總產值達到35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在10%左右。半導體產業和光伏產業的共同特點包括:
1. 兩者同屬高科技產業。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材料、核心設備和運營管理模式均來源于半導體產業,受到其深刻的影響,光伏產業高速發展期急需的高端制造業運營、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有經驗的工藝、設備工程師大都來自半導體產業。
2.兩者產業鏈較長,涉及上下游的原材料、設備、制造和應用配套企業眾多。
3. 兩者都是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柱產業,產品涉及能源、通訊、電力、電子、交通運輸等諸多應用,產業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
我們可以從經濟環境、技術合作與產業升級和應用市場開拓三個層面去分析:
經濟環境影響
從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走勢圖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兩次行業發展低谷分別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機和美日貿易摩擦所引起,這與光伏產業2009年在歐債危機和2011年開始的產能過剩、經濟不景氣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大背景下的遭遇如出一轍。另外,2001年和2009年半導體產業的衰退分別受美國“9.11”事件和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產業受到大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出現起伏是正常的現象,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或妄自菲薄,還是要端正態度,充滿自信地從細節做起。
技術突破、合作與產業升級
對應著半導體產業每一次增長,也都是技術創新、產業鏈協調合作的結果。比如,1986年由美國主要半導體制造制造商發起的,旨在推動美國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的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科研聯合體(SEMATECH)成立,其經費由企業和國家公擔,研究成果反饋企業和美國政府。日美半導體貿易摩擦,讓美國感覺到自己已經在半導體技術上落后于日本,鑒于半導體技術的戰略意義,必須重新趕超日本。美國政府啟動SEMATECH實際是為了整合分散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研發資源,形成更高效的面向大規模生產技術的研發合作與協同平臺。
半導體技術研發中的預研發階段風險最高,需要投入巨資對可能的多個技術路線進行并行的評估,然后選出最優路線用于規模化量產。隨著技術的日益復雜,單個公司已無法支撐多個路線的研發,但是如果只選取部分路線進行研發,就有可能因為漏掉了最佳路線而滿盤皆輸。SAMETECH很好的起到了預研發階段共享資源、共擔風險的作用,每個參與的企業只投入部分的資源就可以得到全部的預研發結果,不僅提高了研發經費的使用效率,更避免了因為技術路線選擇錯誤導致的毀滅性結果。在SAMETECH的支撐下,美國重新奪回半導體技術的制高點。由于SAMETECH模式的成功,歐洲也仿效成立了IMEC。
1995由歐洲、日本、韓國、臺灣、美國五個主要芯片制造地區的行業協會組織共同發起的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項目(ITRS)成立,在世界范圍內整合材料、設備、制造、科研力量和行業協會,對影響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戰略技術進行討論、規劃與研究。2000年,在產業鏈整合的基礎上,12寸廠上線,極大地推動了半導體制造效率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這些標志性的時間和突破都直接帶動了當時半導體產業當時25%至35%的增長。
可見,與半導體產業相比,光伏業內由企業參與的光伏技術合作組織較少,而已有的技術合作組織在涵蓋產業鏈上、下游的廣度也遠達不到企業的需求。
理性看待貿易摩擦及后續效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生的日美半導體貿易摩擦,表面上看是暫時性產能過剩引起的隨機事件,但其實有其必然性。日本戰后通過發展傳統制造業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和技術,當發現半導體這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興行業,為了得到更高的回報,而且在高科技的光環籠罩下,大量資本蜂擁而入,使這個體量還比較小的新興產業一下子變得非常的擁擠。反觀當下的光伏貿易摩擦,不也正是通過傳統低附加值產業壯大起來的中國民營資本,希望借助光伏這個新興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升級,而過度涌入把市場撐破的結果嗎?
日美貿易摩擦最后以雙方達成半導體貿易協定而告一段落,不去評價日美雙方誰贏誰輸,客觀上這給日本的半導體投資熱潮潑了冷水、踩了剎車,投資人在看好半導體的長期成長趨勢的前提下,對中短期的投資變得謹慎。
總結起來,半導體貿易摩擦的兩個重要后續效應是:一,抑制在生產領域的簡單重復投資,二,促進技術的更快進步。第一個效應使得行業存活下來,成為遠離惡性競爭的藍海,第二個效應使得行業獲得發展的動力,不斷推陳出新,使藍海不斷擴大,同時也筑起了高高的行業技術門檻,更好的保護這片藍海。從半導體產業近30年的發展歷史看,這兩個效應依然在起作用,而且不斷的互相強化。
目前,第一個效應在光伏貿易摩擦發生后已經顯現,但是如果第二個效應不出現并發揮作用,新一輪的盲目投資、產能過剩以及貿易摩擦還將出現,就如同許多傳統行業走過的路一樣。另外,第二個效應如果沒有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強勢推動,單憑產業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
應用市場拓展
半導體制造發展每一步都與市場應用緊密相連。從90年代初至2012年,對半導體制造影響最大的應用市場分別是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與通信和消費電子和智能終端,直接推動北美半導體制造業產能擴張時的設備投資浪潮,這可以從北美半導體制造設備訂單出貨的走勢中清楚看到(訂單高于出貨代表行業處于擴張期)。光伏行業也只有不斷拓寬展其在能源(集中式電站、分布式電站)消費電子(家電和移動產品)應用市場的廣度與深度,才能保證光伏制造持續發展。
中國光伏產業化經過了10幾年的發展,我們贏得了什么?我們贏得了全球光伏制造產能第一的位置,我們贏得了全球第二大應用市場的頭銜,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了這12年的寶貴經驗和教訓。接下來的10年,中國光伏產業何去何從,決定于我們的態度,決定于我們的理念。以市場開拓為先導,著重企業的長期穩定經營發展,不失時機的從其它成熟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吸收經驗,中國光伏前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