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各地,每月都舉行太陽能電池研討會及展會。而且,現場還有業界關鍵人物及企業高層發布大量信息。傾聽這些發言,可充分了解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所處的狀況、現有的課題以及該產業的目標方向等。
此文節選整理了中國太陽能電池業界的關鍵人物在2010年1月20~22日于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所做的發言。其中,不僅包括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最新狀況,而且還涉及從中國看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狀況等內容。對于掌握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目前所處的狀況,是一份極好的材料。
從國家立場提出全局方向
在“第四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的開幕式上,登臺發言的有:
李河君: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注1)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
趙玉文: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分會主任
史立山:國家能原局新能源司副司長
曹建林:國家科學和科技部副部長
任東明: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所專家
上述各位多從國家立場指出了太陽能電池產業的方向。其中必然談到了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目前所處的狀況以及今后的方向。下面從相關發言中選取多項信息按照內容整理如下。
注1)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力發電為中心的新能源公司。另外還涉足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業務。
緊迫的中國能源情況
史立山詳細介紹了中國的能源情況。以下將相應內容逐一列出。
●中國2009年的能源需求量換算為煤炭為30億噸,其中煤炭實際占7成。今后能源需求還會增加,到2020年預計將超過40億噸。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公布的目標是2020年之前非化石能源占到能源總使用量的15%,將單位GDP的CO2排放量降至40~45%。這給可再生能源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2009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僅為8.3%。要達到上述目標,需要水力發電300GW,風力發電150GW,太陽能發電20GW。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必須要達到目前的兩倍。
太陽能發電的國內導入和課題
被公認可有力解決能源問題的太陽能發電目前還存在大量課題。以下是從各人員發言中節選出來的相關內容。
●非化石能源均尚存一些課題。推進水力發電,移民遷居和環境保護是一大問題。而且還存在資源是否充足的問題。風力發電存在并網和運營上的瓶頸。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目前還很高。而生物質能則存在資源方面的弱點(收集、保存、運輸都存在問題)。(史立山)
●最近有預測稱,2020年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將達到48億噸標準煤。如此龐大的數量要想用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來替代的話,電網會出現瓶頸,而且智能電網也并不是萬能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付出巨大努力。(任東明氏)
●關于太陽能發電,2009年國內市場已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僅寧夏一地就建成了40MW的大型發電站。研究表明,影響成本的因素除了模塊以外還有結構。必須盡快降低這部分的成本。目前,建設、管理及運營的成本還很高。只有太陽能電池單元技術(轉換效率等)取得大的進步,才能為降低成本帶來空間。這時需要縝細分析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系統及建設上的觀點。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一些時間。(史立山)
●2009年,中國政府的能源政策促進了太陽能電池產業的恢復和發展。風力發電的導入量仍保持首位(截至2009年9月達到1600MW),太陽能電池的產量截至2009年9月增至2.5GW。在新能源的利用中,太陽能發電是直接利用太陽的能源,可以說是農業革命以后最偉大的革命。(李河君)
●在中國國內市場上,2009年的設置量為160MW(產量的約3.75%),中國國內累計設置超過300MW,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一五計劃的目標。為盡早實施入網電價進行了宣傳。力爭由此迅速形成國內市場。(趙玉文)
●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如果能源蓄電技術得以突破,便可向傳統的化石能源發起挑戰。(李河君)
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現狀
太陽能電池生產在政府扶持下呈擴大趨勢,總的來說多數發言充滿信心。
●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10.5GW,增長32%。太陽能發電的設置量為6.5GW,增長18%。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GW,增長50%,多結晶硅材料的產量達到2萬噸,增長225%。(趙玉文)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規模的擴大,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得以大幅降低。有的企業在2006年時發電成本為4元/kWh,而2009年底則降到了1元/kWh。而且還有企業將薄膜太陽電池的成本降到了0.7元/kWh。當初曾設想要花費30年的時間,而實際用了3年就實現了。(李河君)
政府補貼
曹建林關于政府補貼有如下發言。
“‘節能減排’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在中國,目前幾乎所有城市都打算發展新能源。政府尤其重視節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于2007年底發布了《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2009年底,中央財政準備了一期投資近30億元。預定向智能電網及相關設備研究投資。計劃由此向孤島投入民用新能源,并擴大可再生能源在農村的應用”(未完待續,特約撰稿人:王 海紅,北原 洋明,Tech & 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