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應將重點放在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動設備國產化上
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國內電池企業再次陷入投資困境。
就在電池企業為多晶硅投資過剩而品嘗價格暴跌痛苦之時,包括尚德、賽維、新奧等在內的多家企業的薄膜電池投資擴張計劃也因技術等原因受阻。
這些企業原本希望引進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電池來抵消多晶硅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卻未料源自2008年底的多晶硅價格暴跌,讓他們的投資陷入困境。
“目前公司對薄膜電池生產的態度比較謹慎,原因是相比晶硅電池,薄膜電池雖然表面上看成本較低,但從整個生產系統成本計算,其優勢并不明顯。”尚德有關負責人士近日在業內的一次產業論壇上公開表示。
這無疑給正在各地上馬的薄膜電池項目澆了一盆冷水。作為繼多晶硅之后的投資新寵,不少地方已推出了薄膜電池產業化的計劃。
薄膜電池投資熱
記者從各地公布的2010年建設投資規劃中注意到,薄膜電池生產線被列為不少地區的重點建設項目。如福建泉州鯉城區今年23個建設項目中明確提到重點實施薄膜電池生產線,山東日照經濟開發區高新經濟產業園正在推進的12個重點項目也將薄膜電池列入。
在企業方面,拓日新能日前公告稱,將在陜西投資8.1億元建設150MW薄膜電池生產線項目;天威保變旗下的薄膜電池二期項目150MW也已經開始建設,項目總投資31億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薄膜電池的一大優勢就是制造成本較低。在國外,薄膜電池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千瓦時2美元,而晶硅電池平均為每千瓦時3—4美元。在中國,薄膜電池的成本甚至可降至每千瓦時1.3美元。
正值多晶硅價格持續上漲的2008年,國內電池企業開始大量引進薄膜電池生產線。
目前多晶硅的價格是50美元/公斤,而2008年,多晶硅的價格一度被炒到500美元/公斤。由于多晶硅的價格占晶硅電池成本的70%,高昂的原料成本讓電池企業不堪重負,許多企業將目光轉向不受原材料限制、生產流程短、成本更低的薄膜電池。
技術“陷阱”之深被低估
盡管各地對薄膜電池的投資仍在持續擴大,但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薄膜電池成本比晶硅電池成本低,但動輒數億元投資卻是晶硅電池的7—8倍,再加上在生產過程中同步產生的技術成本、設備成本、運輸成本,其整體成本相比晶硅電池并不具有明顯優勢,甚至會做虧本。”上述學會有關人士透露,目前薄膜電池的轉化效率平均在10%左右,相比晶硅電池的17%—20%,還有一定距離。
事實上,近期多晶硅價格的持續走低,已使薄膜電池材料成本的優勢大打折扣。同時,高額的設備投入,也使得產業投資回報年限進一步拉長。更重要的是,國內企業尚未掌握薄膜電池生產的核心技術。
“我國企業的薄膜電池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但很多設備與國際上最先進技術有10年的技術水平差距。”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國外設備制造商只賣設備,自身并不涉足薄膜電池領域,“而世界上最先進的薄膜電池生產企業,一般不向我國輸出薄膜電池的工藝和技術。”
據了解,目前賽維和新奧從美國引進的薄膜電池生產線,在國外僅德國國內擁有一條。生產線在引進時,并沒有任何數據可參考,而是在全球采購后組裝而成。“在對設備進行調試時,美方派來的專家對生產線的熟悉程度還不如國內的專業人士。”知情人士說。
“再投(資)就會賠,若不投(資),已引進的設備就只能耗著。”有企業無奈地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企業的薄膜電池生產線建設已處于停滯狀態。
產業化為時過早立足于晶硅材料生產和研發的峨眉半導體材料廠,對薄膜產業化則處于觀望階段。“主要是技術上還不夠成熟。”該廠負責人表示。
統計顯示,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組件中,技術較為成熟晶硅電池占總量的70%以上,而薄膜電池只占約18%。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認為,薄膜電池未來的確是具有前景,但短期內還很難與晶硅電池競爭。截至2009年底,我國國內各種薄膜電池產量占比不超過10%。他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有望上升到30%,但另外的70%還需要晶硅電池來支撐。
據記者了解,由于一些企業跟風投資,而缺乏周密細致的市場調研,薄膜電池的訂單也成了問題。
“現在要推進薄膜電池產業化,為時尚早,畢竟這項技術長期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尚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大規模投資風險太大。”上述學會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電池企業還是應將重點放在薄膜電池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同時加強與國內設備商的合作,推動設備國產化,只有這樣,才能為薄膜電池產業今后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