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大多虧損,曾經被視為“香餑餑”的這個行業漸漸陷入尷尬的境地。隨著一些產能無奈地退出,許多人對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發展前景信心不再。
那么,多晶硅的確是“多”了嗎?
國內多晶硅行業受到的沖擊主要來自國際市場。媒體報道,2012年,我國生產多晶硅6.3萬噸,進口卻高達8萬噸。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多晶硅價格比我們更低,國內光伏組件企業寧愿舍近求遠,到國際市場進口多晶硅,由此造成國內多晶硅企業“價格倒掛、全面虧損”。“生產一噸虧一噸,沒有哪一個企業愿意做虧本生意”。說到底,是我們的多晶硅生產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結論是,多晶硅企業謀求突圍的根本途徑只能是轉型升級,走節能降耗和技術創新之路。
多晶硅“多”在哪里?
多晶硅“多”在能耗高!多晶硅是光伏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材料,卻又是不折不扣的高耗能產業。來自新光硅業、四川永祥、樂電天威、東汽峨半等多晶硅企業的調查表明,多晶硅生產電費太高,導致多晶硅成本高企,難以與歐美企業在價格上抗衡。要擺脫價格倒掛的困境,最重要的是優化工藝降低能耗,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據報道,樂電天威實施技術改造的年產3000噸多晶硅生產線已經完成還原爐節能改造等項目,可以使多晶硅單位生產成本降至每噸10萬元,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也已經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成效。樂山市政府正加快多晶硅企業與煤炭企業合并重組,促進多晶硅企業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國內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的啟動,多晶硅行業中節能降耗領先的企業將會搶得發展先機。
多晶硅“多”在廢液廢氣回收處理難!多晶硅生產過程產生的大量廢液和廢氣需要回收處理,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從而實現“近零排放”,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在這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差距。我們有信心的是,四川的多晶硅企業在國內起步早,具有國內其他多晶硅企業沒有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優勢。一些企業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已經把重心轉到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對于降低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要把自主創新與引進國外循環利用先進技術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廢液廢氣回收處理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