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 “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協議”的郵件后,浙江龍柏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柏光伏)副總經理王小鑫重重地扣上了筆記本電腦。窗外正風雨大作,他的心情同樣充滿陰霾。
這一切都要從7月27日中歐達成的價格承諾談起。在那份承諾協議中,中方承諾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不低于某個最低價格,并設定具體時間期限。同時,中方承諾將每年出口到歐洲的組件限定在一定的規模范圍內。而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避免從8月6日起擬征收的47.6%高額關稅。
在局外人眼中,這或許是再歡喜不過的結果,但對眾多光伏企業而言,這僅僅是另一個開始。在定量定價的雙重逼迫下,“無奈”成了這些企業共同的表情。轉場還是堅守,成為一道難度極高的必選題。
尷尬的價格
“簽了有價無市,不簽又出不去手。”兩難的局面,讓王小鑫眉頭始終緊鎖。“站在整個行業的角度,協議不好,但是勉強可以接受,但站在小企業的立場上,這份協議意味著小企業歐洲夢的破碎。”王小鑫說。
在中歐光伏價格談判歷經的十個多月里,龍柏光伏從作為應訴企業參加談判,到后來的退出,始終頗受關注,而因為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使這家光伏企業顯得更加“另類”。
“我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說完這句話,王小鑫便沉默不語。
讓王小鑫如此激動的,是協議中這樣一條規定:“歐盟有權在它認為適當的時候,單方面撤銷協議,但中方企業必須持續該協議6個月。”
王小鑫認為,這對企業而言,明顯是不公平的。
而更讓王小鑫感到難以接受的,則是協議中關于中國光伏的價格。據了解,此前中國小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光伏價格基本上是0.45歐元/瓦,大企業是0.48歐元/瓦,歐洲本土是0.55歐元/瓦—0.6歐元/瓦,而現在中國企業的價格被至少提高到0.56歐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