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不是不可以發展,但無論是以往的電站式還是今后作為發展方向的分布式,都面臨一個市場接受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手筆扔下去的投資才能產出效益,也才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給民眾帶來實際利益的正能量。”
一度掙扎在垂死邊緣的光伏行業,這幾天利好消息頻頻傳來。國際市場上,歐盟決定放棄對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雖然由于必須執行價格承諾而減少了出口利潤,但中國企業畢竟因此保住了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國內,據說國務院對光伏行業已擬定分布式補貼政策,這一政策最晚將在8月底出臺,同時推出的還有補貼價格、光伏并網等一攬子扶持政策。據悉,在新興的光伏發電與傳統的煤炭發電實現平價之前,未來10年國家將每年拿出200億元資金補貼光伏發電。
在這股持續不斷的利好氛圍之下,新的一輪大規模的光伏投資正在很多城市出現。有報道稱,曾經因豐富的煤炭資源而成為“煤都”的山西大同市,如今正面臨著雙重苦惱,一方面前一二十年瘋狂的開采已導致儲量減少,另一方面又需要為過度開采而大量積壓的煤炭尋找出路,因此,煤炭市場的可持續性成為當地的嚴峻考驗。國家對光伏產業的大力扶持似乎讓當地看到了希望,因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軍光伏產業,市政府的計劃是,“十二五”末,光伏產業產值將等同于當地煤炭產業產值。
光伏是利用太陽能來發電的一種新技術,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自然資源并不豐富的國家來說,光伏發電的前景是廣闊的,也是應該提倡的。但是,同任何一項投資活動一樣,目前的光伏投資熱,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這就是它的市場在哪里?在此次國家準備出臺的光伏補貼新政中,主要的補貼對象是分布式光伏發電。分布式光伏發電相對于以前的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確實是一種更適合市場的選擇,它將光伏產品直接安裝在居民屋頂,其發出的電可以就地吸納,從而為光伏產品開拓了市場。但是,這種“屋頂光伏”面臨的一個巨大障礙是,在現存的居民住房屋頂安裝光伏設備,不僅投資巨大,而且需要業主的配合與支持,特別是原有建筑物屋頂結構復雜,很多并不適合于安裝光伏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