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像愛康科技這種很早就宣稱要做中國分布式光伏電站龍頭的企業,上半年在分布式電站方面的進展也幾乎停滯不前,除定增計劃外,其上一次發布分布式電站的建設公告還要追溯到2013年底。
8月6日以來,手機端關于愛康科技(002610.SZ)的提示就響個不停,清靜的門庭一夜間變得喧鬧起來——這一天,這家轉型光伏電站運營的公司公布了2014年半年報,業績同比增長700%,并同時預告前三季度將同比增長9-13倍。
光伏發電主要依賴政策補貼,過去如此,現在也是這樣,所以光伏行業的周期呈現出很強的政策色彩。
上一個光伏周期,就是因歐洲提供了較高的FIT電價補貼(上網電價補貼)。歐洲搶裝光伏電站,“中國制造”就跟著忙活,這就是上一輪的光伏周期。
電站建在歐洲,但工廠卻在中國。周期結束,歐洲用上了清潔能源,而我們卻面對著一堆產能過剩的重污染工廠發愁——于是,我們也要干電站。
雖然打著“建設光伏電站”的大旗,但其實A股并沒有一家純粹的光伏電站建設運營公司,都是半路出家的“關聯企業”:做電池邊框的愛康科技、做智能電表的林洋電子、做逆變器的陽光電源、做電池組件的海潤光伏等等……
光伏電站有兩個大的類別:“地面電站”與“分布式電站”。從現有情況來看,地面電站在裝機規模上呈現壓倒性態勢。這些地面光伏電站多處于青海、甘肅、新疆等西北偏遠地區,這些地區日照時間長、強度大,非常有利于光伏發電;但是,這些地方的經濟并不發達,用電量很少,光伏電站所發電量無法就近全部消耗,而特高壓傳送的條件仍不夠成熟、損耗極大,落后的電網設施也無力承載更多的電站并網需求——因此,政策傾向已經明顯不再鼓勵地面電站的大規模建設,而希望能夠大力推廣分布式電站。
分布式電站也叫屋頂電站,顧名思義就是在屋頂搭建電站系統。理想情形下,以自發自用為主,多余的電賣給電網,不足的再從電網買回來。依靠政策補貼,電站建設及運營商能夠賺到錢,消費者實際用電成本也將得以降低。
雖然政策大力推廣分布式,提出2014年14GW新增目標中有8GW是分布式電站,但上半年分布式實際裝機只有1GW,就算如此還已超過了普遍的預期。相比于地面大型電站,零散的分布式電站確實對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自用電量比例”和“業主違約風險”成為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所在。
因此我們看到,即便像愛康科技這種很早就宣稱要做中國分布式光伏電站龍頭的企業,上半年在分布式電站方面的進展也幾乎停滯不前,除定增計劃外,其上一次發布分布式電站的建設公告還要追溯到2013年底。
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地面電站還是分布式電站,在現有的價格體系之下,對建設及運營商來說仍舊是不錯的商業模式。高毛利(你無需向太陽支付成本)、電價鎖定(地面電站)以及后期較低的運營維護費用,使得IRR(內部收益率)總體能夠穩定在10%-15%左右的水平。
“初期高額投入”是建設運營電站的重要門檻,尤其是在金融機構還對分布式電站舉棋不定的情況下。這種情形下想要快速擴張,要么自己很有錢(如林洋電子、華北高速),要么很擅長找別人的錢(如愛康科技)。但與此同時,日益增加的負債率和財務費用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一些隱患,愛康科技不斷收購及新建項目而創下74%的負債率新高仍讓人不得不予以密切關注。
“客戶能否及時支付電費”也是一項要事。利潤都體現為應收賬款無疑將成為資金密集型企業的心頭大患;而愛康科技近期擬收購的博州新能源,其審計報告中所反映的應收賬款問題無疑值得投資者予以重視。
可另一方面,投資就是這樣,總是與不確定性相隨,你可以努力縮小它,但不能消除它。正如鄧普頓所言,牛市在懷疑中成長。
(作者為時間投資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