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行業碳核算與報告的首批10項國家標準正在征求意見。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全國統一碳市建設的工作部署,2014-2015年為前期準備階段,2016-2019年為碳市場啟動及實施階段,2019年之后為全面落實階段,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完善規則體系,并探索和研究與國際碳

關于行業碳核算與報告的首批10項國家標準正在征求意見。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全國統一碳市建設的工作部署,2014-2015年為前期準備階段,2016-2019年為碳市場啟動及實施階段,2019年之后為全面落實階段,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完善規則體系,并探索和研究與國際碳市連接。
“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MRV)”體系的建設是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統一的MRV是全國碳市交易標的(即碳市覆蓋范圍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碳排放)同質、同量的重要保障。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應根據國家標準或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公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編制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機構應按照國務院碳交易主管部門公布的核查指南開展碳排放核查工作;國務院交易主管部門適時發布推薦的核查機構名單,并對核查機構的相關業務進行監督和管理。
碳核算是MRV的起點,其標準化是全國碳市統一度量衡的首要工作。
國家發改委已就之前印發的發電、電網、鋼鐵、化工、鋁冶煉、鎂冶煉、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首批10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形成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正在面向各界征求意見。
若順利經過后續意見匯總、專家研討、標準審定、標準報批等程序后,這10個行業的核算和報告指南將于明年成為國內首批關于碳排放的國家標準。
據記者了解,年末國家發改委還將印發13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和報告指南。這23個國家標準或報告指南將覆蓋全國碳交易涉及的重要領域。
行業間的規范待統一 國家10個行業標準尚無來自實操層面的經驗反饋。
首批10項國家標準由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48)歸口管理。其中鋁冶煉、鎂冶煉、平板玻璃、水泥等4項標準由清華大學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起草;化工、鋼鐵、陶瓷等3項標準由國家氣候變化戰略中心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起草;電力、電網、民航等3項標準由中創碳投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同起草。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陳亮對指出,“現階段國家行業碳核算和報告指南的編制主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保證同一行業內方法是一致的,二是保證指南的可操作性。”
然而,對可操作性的把握,不同的編制機構可能會有不同的尺度。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些標準是不同機構做的,口徑不一致,甚至一些排放因子的選擇,標準之間都有出入。”
就“抓大放小”的尺度,哪些排放可以忽略不計,10項標準均未做出說明。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漆小玲對指出,一般是從數據獲取難度和排放占比的經驗估值來考慮,以廣東試點行業指南的編制經驗來看,不同行業忽略不計的排放占比大概在1%-3%之間。
漆小玲認為,“不同行業的可比性很難把握,一個大機組1%的排放可能比一個廠10%的排放還大。”因此,如何統一尺度,在保證操作性的前提下,兼顧不同行業之間的公平是需要進一步去探索的問題。
由于國家10個行業標準尚無來自實操層面的經驗反饋,漆小玲認為,“國家標準的落地還需一個磨合期。”
漆小玲以水泥行業為例指出,國家標準對工藝排放要求很全面,連原料碳酸鹽分解過程中旁路放風粉塵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計算在內。“從廣東這邊的企業情況來看,根本做不到,即使企業做出來,你都無法溯源數據的真實性。這些數據出來了,可能也會存在問題。”漆小玲如是說。
中創碳投總經理唐人虎對記者表示,在企業經過一輪標準使用和數據上報后,可歸納來自一線的意見,對標準進行必要的調整或修訂。同時,他認為,對企業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對不同行業標準統一規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