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薄膜光伏概念汽車
太陽能薄膜光伏智能家居示意圖 最近,山東省即墨市普東中心社區的村民顯得忙碌而快樂。原來,這個村最近引進了一種叫“薄膜光伏電池板”的稀罕物,把它安在大棚頂部,不僅棚里的蔬菜病蟲害少了,還能帶來額外的發電收入。
事實上,這個稀罕物所帶來的變革領域更多、范圍更廣。你可以把它“貼”在自家房頂、外墻或者防曬篷上,甚至可以做成衣服、背包等,“帶”在身上。這樣,每個人就擁有了一座屬于自己的太陽能發電站。另外,如果給汽車、無人機、衛星這些現在還要燒油或者攜帶笨重電池的家伙“貼”上,它們還能邊充電邊跑邊飛。這正是未來的智能電網和移動能源時代的典型圖景。
正在描繪和實踐這一能源利用方式革命的引領者和踐行者,是李河君及其領導的漢能集團。就在上月,最新發布的《2015星河灣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李河君以1600億元的個人財富一舉超越王健林、馬云,成為中國新任首富。而為其登頂立下汗馬功勞的,正是被人們忽視和邊緣化的新能源領域——太陽能薄膜光伏。
薄膜支撐起中國首富 一片薄膜,如何能支撐起一個新的中國首富?這一切還得從太陽能的技術路線說起。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是兩種主要的技術路線,光伏業內圍繞兩種技術的投資效果而展開的“光伏技術哪家強”的爭論卻一直存在。
眾所周知,硅產業是一個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晶體硅電池在原材料提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而硅組件在實際發電中衰減率也高。晶硅電池技術,前些年助推了我國相關光伏產業的“野蠻生長”。但是,只重產量不重研發的做法,使得我國光伏業近年來在海外頻繁遭遇“雙反”,面臨痛苦轉型:不僅在太陽能轉換效率上遭遇瓶頸,在硅原料獲取上受制于德國、美國、日本等國,而且在降低耗能和成本方面面臨尷尬。
當年,我們的光伏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幾千萬元就能在短時間內把產品生產出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雖有全球60%的晶硅電池生產量,但是先進技術、關鍵材料和高端裝備仍然依靠進口,尤其是高端成套裝備進口,大大推高了成本,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我國晶硅光伏業的技術創新。
不同于晶硅電池,薄膜電池主要通過在玻璃襯底上沉積透明導電薄膜制成。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發的不斷深入,其太陽能轉換效率基本保持每年1%—1.5%的提升速度。
在這方面,漢能集團近年來“逆勢”在全球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包括并購德國索利博爾,美國米爾所勒、全球太陽能源等公司,實現了諸如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技術整合,太陽能最高轉化率已達20.5%。相較而言,全球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從2004年以來,就不曾提升過(最高為20.4%)。此外,薄膜電池的主要制造原材料為我國分布廣泛的銅、銦、鎵、硒,且在工作過程中不產生污染。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太陽能轉換效率更高、原材料能就地取材的我國薄膜電池光伏產業廣受投資市場青睞。其領頭羊李河君及其漢能集團的迅速崛起,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