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選取了以發展路徑轉型創新為主題的一攬子指標體系,包括意向性峰值時間目標和以提高碳要素效率為核心的量化轉型過程指標(包括碳強度、非化石能源比重、碳匯等指標),致力于實現發展路徑變遷,努力探索一條不同于美歐傳統路徑的創新型可持續低碳發展路徑,并注重對實現路徑轉型所
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選取了以發展路徑轉型創新為主題的一攬子指標體系,包括意向性峰值時間目標和以提高碳要素效率為核心的量化轉型過程指標(包括碳強度、非化石能源比重、碳匯等指標),致力于實現發展路徑變遷,努力探索一條不同于美歐傳統路徑的創新型可持續低碳發展路徑,并注重對實現路徑轉型所必須的技術、資金和其他必要條件及適宜環境的加強,彰顯了大國擔當。
聯合國將在5個月后召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一項全球性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
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正式遞交了中國新的減排貢獻。該減排貢獻在氣候談判中的行話為國家自主貢獻方案(INDC)。
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中包括5個具體目標,即:2014年11月《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宣布的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標達到20%左右的既有承諾;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年,在2030年下降60%-65%;森林蓄積量目標,比 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以及氣候適應目標,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形成有效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機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
“這將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同時構建全球治理框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對記者表示。
目前,對于備受矚目的巴黎氣候大會能否取得成功,各國體現出來強大的合作意愿。
“氣候治理從此前的對立逐漸走向了競爭和合作。”柴麒敏表示。
積極參與全球減排 中國自2003年開始,經濟飛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了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主體。
因此,中國減排目標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特別關注,特別是中國在氣候變化中的合作伙伴。
美國總統奧巴馬高級顧問布賴恩·德澤(Brian Deese)以及歐盟委員會氣候專員米格爾·阿里亞斯·卡涅特(Miguel Arias Canete)隨即對中國自主貢獻表示了歡迎,并認為這將為此后談判注入“積極的動力”。
“我們歡迎中國的貢獻,這將為其他還沒有公布貢獻的主要經濟體樹立榜樣。”發達國家一資深談判代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截至目前,全球一共有 43個國家正式提交了INDC,包括中國、美國、歐盟這3個全球最大的排放國和地區。中國也是第5個提交 INDC 的發展中國家。而包括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巴西等重要發展中國家還尚未提交其減排計劃。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巴黎貢獻地圖”顯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共16份法案已經覆蓋了全球54.7%的排放,87.5%的貢獻涵蓋了減排計劃,其中,31.1%愿意使用國際市場機制進行減排。
中國在其貢獻中明確指出,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基礎上,穩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曾公開表示,全國碳市場開啟后,排放量將達20億-30億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僅考慮現貨交易,市場規模可達12億-300億元,若考慮期貨,市場規模可達400億-1200億元。
同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認為,中國有望實現經濟發展轉型,這將開創一條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更加低碳的發展路徑。
美歐主要發達國家大體是在人均GDP達到2.0萬-2.5萬美元(2010年價格)時達到人均CO2排放峰值,人均CO2峰值排放水平達到約10-22噸二氧化碳。而按照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可望在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時就達到人均峰值,且人均峰值可望保持在8噸左右CO2的較低水平上。
“這是中國作為后發發展中大國創新發展路徑的重要標志。”該中心副主任鄒驥在一份聯名報告中稱。
作者:趙川 趙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