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與農業結合的嘗試,應該鼓勵。不過,兩者之間是否能夠結合、又如何結合,可能還需要更加嚴謹的研究,也需要一些時間去實踐驗證。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 2015/09
前幾日去河北走訪項目,在當地朋友的建議下,順道去看了一個光伏農業項目。
這是一個集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業與光伏結合的設施農業項目,計劃裝機50兆瓦,占地2000多畝,目前只建了一半。附近的老鄉說,這個尚未并網運行的項目,已停工多日了。
筆者一行到達項目所在地時已近傍晚;野档奶炜障拢瑤资呒s四五米的鋼結構建筑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一直延伸到視野的盡頭,頗為氣派。人字坡形的鋼構屋頂上,只鋪設了一部分電池板,其間還零星的掉了幾塊,似乎是因安裝不牢被風吹了下來。支撐鋼結構的混凝土地基,則一如房屋的墻根一樣,將原本平整寬闊的整塊土地圈建成了居室一樣整齊的多個小地塊兒,裸露的土地上雜草萋萋,看樣子已有日子無人打理。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規;夥娬镜挠玫孛茉絹碓酵怀,更多的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光伏應用場景的創新,與農業設施的結合,正是其中最熱門的方向之一。
作為一種創新,光伏與農業結合的嘗試,應該鼓勵。通過光伏的介入,如果能夠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為農民增加新的收入來源,另外還能解決光伏電站需要大量占用土地的難題,無疑是一種皆大歡喜的局面。
不過,兩者之間是否能夠結合、又如何結合,可能還需要更加嚴謹的研究,也需要一些時間去實踐驗證。至少,現階段還不宜規模化發展,更談不上搞什么行業標準。
作為第一產業,農業的歷史遠遠悠久于光伏行業,也遠比光伏行業成熟得多。即便如此,不少深耕農業多年的專業企業至今也還需要國家扶持才能生存,可見農業產業化難度之一斑。光伏企業僅僅“兼職”玩玩兒,就以為能產業化發展,顯然有些高估自身的能力。
毫無疑問的是,任何與農業結合的技術或行業,均應以農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首要原則,均應以農業效益的提升為主。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不能帶給農業和農民增收,最起碼的是不要浪費乃至撂荒那些土地。
這是基本國情決定了的底線,開不得半點玩笑。
馬克思說,土地是財富之母。因此,與土地相關的領域,常常也布滿了“雷區”。對于避不開要與土地打交道的光伏電站投資者來說,需要充分重視其中隱藏的風險。否則,吃虧就是早晚的事。
誠然,目前確實有不少實際撂荒的荒山荒地位于“紅線”之中,這是當年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應付上屆中央政府“十八萬億畝紅線”的后遺癥。這些土地幾無耕種價值,完全可以用來建設光伏電站而利國利民,卻因“紅線”阻隔而白白浪費。
管理層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近期,國家六部委聯合發文完善產業用地監管政策,就明確表示要采取差別化用地政策支持包括光伏、風力發電等新業態的發展,光伏電站用地矛盾有望得到進一步緩解。
但是,在這類土地改變性質之前,紅線依然存在,仍然大意不得。
更需要引起各方警惕的是,一些企業正在用變通的手段開發基本農田建設光伏電站,這可是紅線中的紅線,一旦把控不好其中“試驗”的邊界,或就挺身進了雷區。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