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債務危機和外部競爭的壓力,歐盟光伏產業正在陷入寒冬。太陽能電力歐洲組織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沃森日前透露,歐盟正在籌建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工廠,以期重塑自身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這個項目計劃分兩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約投資5000萬歐元,在2015年建設產能9萬千瓦的工業示范生產線;第二階段約需投資5億歐元,到20
面對債務危機和外部競爭的壓力,歐盟光伏產業正在陷入寒冬。太陽能電力歐洲組織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沃森日前透露,歐盟正在籌建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工廠,以期重塑自身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這個項目計劃分兩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約投資5000萬歐元,在2015年建設產能9萬千瓦的工業示范生產線;第二階段約需投資5億歐元,到2017年建設產能100萬千瓦的制造工廠。目前,第一階段計劃正在實施中,第二階段還處于融資階段。
為了保護本土陷入低谷的光伏產業,歐盟多次動用“雙反”貿易措施抵制中國企業強有力的競爭。但“雙反”不但沒有起到保護歐洲企業的作用,反而造成兩敗俱傷。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2010年歐洲光伏制造業的產值達到200億歐元,到2014年產值就直線下跌至25億歐元,與2010年相比損失高達85%以上。歐洲制造光伏組件2008年在全球所占份額達到25%,到2013年則下滑至9%,世界前10名光伏組件制造商沒有一家是歐洲企業。
據記者了解,幾年前,接踵而至的美歐“雙反”讓中國光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歐洲市場,曾經中國光伏產品的70%以上都是銷往歐洲。所幸的是,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斡旋和抗爭下,最終以中國光伏企業與歐盟簽署最低價格承諾(下稱“MIP”)終結。必須承認的是,即便不是以最壞的結果收場,整個光伏產業也為此大受創傷。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今年的早些日子,歐盟又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了反規避調查,并且在6月8日晚間宣布,將對3家來自中國的光伏公司——阿特斯太陽能、中盛光電、昱輝陽光征收高額關稅,同時讓對方退出MIP。
江浙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管理層人士此前就對記者感概中國光伏行業的磨難,他甚至用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來形容過程的波折不斷。
晶科全球新聞發言人錢晶認為,全球化是大趨勢,它意味著要素、資源、產品和服務在更大的空間內按照相對優勢進行配置,任何去全球化或者地區國家間分化的舉動,都只能獲取局部短期利益,無法取得長期全球社會福利的改進。這種通過添加非經濟因素建立進入壁壘,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詹姆斯
·沃森表示,現在光伏產業正在由新興產業走向主導產業。在這一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各國光伏產業政策及光伏企業發展戰略都需要適時調整。過去那種無條件扶持的政策和競相壓價的同質化競爭策略已經不合時宜,在這方面已有慘痛的教訓。
作者:史燕君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