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洗去光伏行業身上的病毒,反而讓這個新生的產業產生了不少新疾。
記者連日來從高交會上了解到,光伏行業產能過剩舊病未除,新疾出現。一些參展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廠商反應,一方面,在國外市場需求復蘇的情況下,國內太陽能電池板廠家紛紛擴大產能;另一方面,隨著世界金屬材料價格上漲,整體行業利潤出現下滑趨勢。
光伏產業訂單增加
“現在我們公司每年的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達到15兆瓦,今年我們正在計劃投入第二條生產線,到明年公司產能就能達到35兆瓦。”說這話的時候,深圳萬業隆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元鋒面露喜色,他說,今年世界太陽能市場有所復蘇,公司的訂單增加了不少。
萬業隆太陽能是深圳一家生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企業,韓元鋒稱,非晶硅太陽能電池板比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板有更好的市場前景,而且最今年市場發展迅速。
自從去年底以來,隨著各國加大推廣太陽能的力度,以及企業出口訂單有所增加,行業復蘇的跡象明顯。據我國海關的出口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我國太陽能電池板全球出口總額就達100億美元。
無獨有偶,來自江蘇的歐貝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設計師王勇也表示:“從今年3月份開始,公司的訂單量就一直在上升,一天可以出一個貨柜的量,兩三天就能出一批貨。”
上半年,在強勁訂單需求的拉動下,中國的太陽能生產企業開始新一輪的產能擴張。“去年我們公司的產能只有100兆瓦,今年我們已經擴充到200兆瓦。”王勇稱,除此之外,公司計劃在寧夏修建一個占地360多畝的太陽能發電站,屆時發電量將達到10兆瓦。
光伏產業逐漸轉暖得益于歐美市場復蘇和國家加大了新能源的推廣力度。“去年6月份開始,在國家能源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太陽能行業開始回升”王勇稱。
據查,隨著2009年國家 “金太陽”計劃和“屋頂計劃”等一系列推廣太陽能政策的頒布, 國內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已經在發生改變。
來自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154.4億美元,同比2008年的62.32億美元,增長147.75%。
行業困局難破,利潤率可能下降
盡管幾年企業出口量在增加,但困擾光伏產業多年的產能過剩問題仍未消去。
近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光伏企業產量大概在8GW(1G=10億),占全球光伏產量40%的份額,相比去年,我國的光伏企業擴產規模普遍在一半以上。”
根據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太陽能電池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不少行業龍頭企業紛紛擴大自己的產能。2009年無錫尚德太陽能產品總裝運量年比增長42%至704兆瓦,英利綠色能源2009年太陽能組件銷售量為525.3兆瓦,同比2008年的281.5MW增長51.1%。
“在中國只要是能賺錢的行業,大家都一哄而上。”韓元鋒稱,缺少政府監管的光伏產業使得不少地方紛紛上馬太陽能項目,產能被無限擴大,而這產生的結果就是無序的競爭導致產品價格大跌。
眾所周知,產能過剩的結果將導致行業利潤下降。
據了解,現在的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從08年前50多元一瓦,直接下降到現在的15元多。
王勇稱,通貨膨脹使得今年全球金屬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導致電池板輔料價格上漲。“整個電池板行業毛利潤都在下降。”
他進一步分析稱,受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的影響,出口價格有所上升,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從長遠看,太陽能電池板價格還會繼續下降。”他預計
除此之外,由于國內能源政策的限制,使得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內需嚴重不足,卻過分倚重國外市場。在他看來,過分倚重國外市場,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隱患。
對此,王勇分析,國內市場不足的原因在于國家缺少應對整個產業發展的監控,使得整個行業處于混亂的狀態。
而在進一步的能源政策出臺之前,太陽能在國內市場就難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