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極具影響力的“中國光伏大會”如期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鄭重提出“多晶硅不僅從未過剩,而且一直供不應求”,這與目前市場一些 “多晶硅產能過剩”觀點截然不同。
趙玉文介紹說:“去年有一種聲音稱,國內多晶硅產業產能過剩、光伏產業產能過剩。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極大影響了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光伏產業的復蘇。”他說,“今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專家組對國內光伏產業包括多晶硅產業進行了專項調查,最近的一次調查剛剛結束。調查數據表明:去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約1.6萬噸,缺額達45%;今年需要5萬噸多晶硅,而自己只能生產3.5萬噸,缺口依然很大。這足以表明多晶硅產業產能沒有過剩。”
2011年缺口或達10萬噸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9個省、市和地區共有370家光伏企業,其中多晶硅企業80多家,硅錠及硅片企業100多家,太陽能電池企業120多家。盡管數量龐大,但由于“38號文件”的下發,很多企業處于停產與倒閉邊緣。市場火熱卻不允許擴產投產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多晶硅價格的瘋狂上漲。有光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近期,多晶硅價格連續上漲的原因就是來自于市場供求不平衡。
據海關總署統計,2009年中國進口多晶硅數量達到2.1萬噸,占國內總需求的55%;而進入2010年,進口多晶硅數量更是猛增,各月同比增長均在100%以上,至2010年10月,我國海關報關進口的多晶硅數量已經超過3萬噸,預計全年進口量將超過4萬噸。
去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已占到世界18%的份額,其中徐州中能的產量達到1萬噸。盡管其速度與規模都創造了產業界的奇跡,卻依然不能滿足整個國內市場對多晶硅的需求。
徐州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目前,公司具備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25%的份額的能力,但隨著市場的繼續擴大,訂單仍然源源不斷,多晶硅依然是供不應求。
由于中國光伏產業對海外市場高度依賴,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用于出口,未來更可能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據粗略估算,2011年多晶硅需求缺口或達10萬噸。
英利新能源、無錫尚德等太陽能電池廠商也均表示,他們目前的產能遠遠滿足不了今年接到的訂單。到2011年,我國多晶硅的產能極限也只有5萬噸左右,但需求量卻遠超這一數字。據權威專家預測,今年我國光伏產能將超過8吉瓦;2011年國內晶體硅電池產能將達到23吉瓦,產量約為16吉瓦,按照產量核算,2011年中國至少需要16萬噸的硅料。根據預測,2011年多晶硅產量至多在6萬噸左右,因此2011年國內供求缺口將高達10萬噸。
國際巨頭來勢洶洶
最近5年,世界光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55.2%,光伏行業整體呈現出強勁發展動力。對此,趙玉文說:“光伏產業包括多晶硅產業,未來市場空間很大。”
盡管等待開拓的市場前景很大,但是由于我國多晶硅企業的投資環境與政策扶持并不到位,不僅嚴重阻礙了我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給了國際巨頭趁虛而入的機會。在國內大多數多晶硅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只能對著一片大好市場空嘆之際,國外多晶硅企業加快了步伐,新項目投資與新產能擴充快速展開。繼2009年國際7大多晶硅廠商宣布大幅擴容投產后,今年又相繼出現建廠擴容的動作。如日本德山于今年10月16日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世界級多晶硅項目,預計該項目將于2013年全部建成。國外企業牢牢抓住光伏大機遇,從國外多晶硅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獲利也可見一斑。
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總裁史珺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多晶硅價格由三個月前的每公斤55美元躍升到每公斤95美元。根據相關數據,2009年,按照平均進口價格60美元/公斤計算,國外廠商的成本按照35美元計算,國際廠商從中國就賺到了4.2億美元的純利潤。中國企業的多晶硅成本按照每噸35萬元計算,人民幣成交價格為50萬元,則國內廠商損失了31.5億人民幣的利潤,國內多晶硅損失GDP產值105億元。為此,各地政府損失了所得稅7.8億元,增值稅約17.8億元;盡管進口環節增收了約13.8億元關稅和增值稅,但依然給國家帶來凈稅收損失近4億元人民幣。
2010年,情況更加嚴重。按照平均進口價格70美元計算(實際市場價格已經達到95美元),國外廠商成本按照30美元計算,國外廠商從中國賺到了16億美元的利潤。而中國多晶硅企業的成本按照300元人民幣/公斤計算(最低的已經達到了23美元/公斤),銷售價格按照650元/公斤計算(最高價達到800元/公斤),國內廠商損失利潤140億元,國內減少GDP產值260億元;考慮海關增收的33.6億元增值稅,國內稅收凈損失45.6億元。
在中國多晶硅企業遭受政策打壓,守著空置的廠房與未開箱的設備不能進場分享多晶硅市場之時,國外多晶硅七大列強則賺得盆滿缽滿。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技術的提升與成本的繼續降低,國內多晶硅產業想追上國際步伐更顯艱難。
被“凍”多晶硅企業能否解凍
“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已來侵襲”。這兩年,“兩高”、“過剩”、“污染” ——多頂重帽子使國內多晶硅產業遭受重創,一些項目被迫停滯荒廢。而這些帽子是不是名副其實,在業界卻得不到認同。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盡管我國對多晶硅的研發已有4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形成規模化的產業不過是最近5年的事。多晶硅在發展之初,多晶硅生產技術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發達國家對該技術完全保密,所以,我國的多晶硅生產技術都是原創的,自己摸索出來的。應該說,在產業化初期,‘高耗能’、‘高污染’在少數企業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國大多數多晶硅生產企業已實現了清潔生產。”事實也確實如此,記者走訪的多晶硅企業不少像花園一樣景色宜人。多晶硅具備較大的經濟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否則發達國家也不會對多晶硅產業趨之若鶩。產業發展起來了,存在的問題也就能解決的越快。
對于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中投顧問的《2010-2015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多晶硅過剩的問題并不值得擔心。未來光伏市場的需求仍然會穩步增長,多晶硅廠商生產的大部分多晶硅將被市場消化。此外,未來幾年一些多晶硅生產廠家必將面臨行業內的整合,經歷優勝劣汰的考驗。
史珺表示:“‘38號文件’使中國失去了許多以規模換成本的機會,并嚴重打壓了民族多晶硅產業,卻無疑為國外多晶硅進入中國掃清了障礙,將本應屬于我國多晶硅企業的利潤拱手讓給國外廠商。從國內現有西門子法工廠的情況看,凡是已經上了規模的廠家,成本都大幅降低,能耗也大幅下降,污染問題也基本解決。”
市場巨大,我國被“凍”多晶硅企業能否獲得解凍還需繼續觀察。值得慶幸的是,10月22日,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發布了一項統計報告,該報告顯示:預計2010年全球多晶硅產品將達11.6萬噸,在2011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多晶硅項目產能將逐步釋放,屆時全球將多出80%的多晶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