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補充相關背景信息。中國和印度都很希望實現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鑒于現在能力有限又資金不足,不得不借助于外部力量(事實上大部分的創新活動還集中在發達國家)來實現一些技術的內部轉化。利用其它國家的研發途徑有這么幾個:外商直接投資到中國或印度建立外商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尤其是利用外商的專有技術投資(Know How);技術許可,通過許可使用協議來逐漸掌握外方的技術;技術進口,直接進口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然而,對于外國技術的消化和拓展卻并不容易。
大同建成了熊貓圖案的太陽能站,該項目是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創意
在文章中傅曉嵐總結了技術跨國流通的幾種途徑:許可;產品的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流動;移民、旅行、國外教育、海外工作等人口流動;國際科研協作;媒體和互聯網傳播;融入國際利益鏈。大部分的科技知識傳播都不是有意為之的知識溢出。
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情況下,國外的技術通過機械設備和員工的培訓進入本國。技術的進步可能對于整個行業都有益處。但是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外商投資可能導致本國的其他競爭企業的技術更加落后,或者導致本國的研發努力減弱,并且處于經濟開發區的外商投資可能跟地方經濟的整體發展脫節。在本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情況下,要求本國企業具有世界級影響力并且有能力進入國外的研發中心合作。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主要是專利許可和專有技術許可,技術使用人可以在花費較少成本的情況下獲得技術,而轉讓人則可以承擔相比于外商直接投資更小的風險。在進口機械設備和零部件的情況下,在本國有研發和相應行業的基礎上,進口設備有助于自主創新。無論是哪種途徑都需要在本國既有自主研發的基礎又能夠利用國外技術。
印度古吉拉特邦是太陽能產業的先鋒
傅曉嵐認為在自主創新方面,跟印度和巴西比較的話中國的研發投入增長迅速,吸引的外商投資的研發中心數量也很多。在新能源開發領域,中國也多有突破。例如,中國與日本技術公司合作開發小型風能發電機;與美國公司開發2GW的太陽能電站;在21個城市使用太陽能和電池照明系統。在太陽能光伏板領域,中國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從2003年的1%發展到2008年的全球最大生產者。然而,中國生產的太陽能光伏產品有95%用于出口,國內的使用率還很低。
在經濟轉型中,印度在研發和教育上的投入也大幅增加。根據印度統計和方案實施署(Indian Ministry of Statistics and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的記錄,從2000至2009年,印度教育的投入增長了129%。2001至2008,大學投入增加80%;研究員培訓的投入增加了90%;高等教育中技術、工程、農業、醫學專業的投入增加了48%。在太陽能光伏板領域,印度主要集中在離網型照明和小功率設備上,主要用于公共照明,城市電力短缺的補充,以及鄉村電力系統和太陽能照明。跟中國相似的是,印度出口75%的太陽能光電產品,留給國內使用的比例很少。
印度的家用太陽能設備
外國技術轉化和本國技術研發對于中國的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所有太陽能光伏行業都是在自主研發動力的基礎上通過技術許可獲得光伏技術。中國企業中尚德(Suntech)、英利、天合光能(Trina Solar)在全球的太陽能工業排名前十位。舉一個擁有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站的尚德的例子來說,在發展技術的過程中,尚德并沒有沿用一直以來直接使用外國整套機械設備的方式,而是通過許可轉讓協議獲得了核心技術并將其與本土的生產設備融合。尚德還注重自主研發,年收益的5%會用于研發,并已經擁有了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研發團隊。尚德也得到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英利和天合光能的途徑也類似。
印度的太陽能設備研發包括三種途徑:專利許可;合資企業;自主研發。印度最大的幾家太陽能企業是Moser Baer Solar, Tata Power和HHV Solar。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和國外的合作機構。比較一下中印的途徑,中國更多的是本土研發基礎上的外部合作,印度更多是國際合作下的技術吸收。
傅曉嵐還提到盡管私營經濟在自主創新中作用重大,但私營企業自己的研發必須依托于一個國家層面的創新體系。
總結:中印的例子說明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有機會趕上發達國家。中印都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來實現技術創新。對于中國來說,面臨的挑戰還有缺乏本土的研發能力,工業和研究院所的合作還不夠強。中國和印度還共同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環境立法的薄弱。在開發綠色科技和生產的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比如,生產太陽能板用到的材料,尤其是高純度的多晶硅,特別消耗資源和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目前,全球的發達國家中也只有六到七家企業開發出了清潔型的生產技術。中國和印度還在使用高污染的生產流程。當中國和印度出口了絕大多數綠色能源產品到國際市場去的時候,污染卻留在了本國。另外,不僅是研發需要經費,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并得到應用也需要經費。中印的能源,比如煤炭,相對便宜的情況下,技術轉化就非常薄弱和發展滯后了。總之,綠色能源產業的自主研發,長路漫漫。
原文參考:Xiaolan Fu 2015, China’s path to inno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56-276.
文章首發于“南亞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