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宜加速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開展技術交流,開展新一輪的技術合作,消納光伏發電,要實施“電從遠方來”和“電從身邊取”并進,在實施電網升級、暢通交易、發展儲能,逐步解決消納問題的同時,開展新一輪的光伏產業裝備制造轉型升級,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記者采訪了解到,歐洲新能源發展起步早、基礎好,各國電網實現了互聯互通,系統平衡調節能力比較強,依托歐洲統一電力市場,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新能源在各國之間能夠自由流通。丹麥新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的50%以上,西班牙瞬時風電出力占負荷的比例達到54%,葡萄牙連續107小時全部由可再生能源供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洲的市場機制和先進技術值得我國借鑒。
我國在光伏突破瓶頸方面也同樣面臨諸多機遇。上述光伏界管理人士稱,我國光伏行業的巨大產能和市場、充沛的資本,是產業化技術實現規模生產的首選市場,引起不少國際知名企業的廣泛關注。這種形勢為中國光伏企業利用國際高端技術資源創造了眾多機會,并有多種實現路徑。通過合作的方式,國內企業可以用比較小的代價獲得關鍵技術上的發展,也有效地彌補目前國內光伏裝備行業存在的突出短板。
首先,全面升級電網能力,加快煤電靈活性改造。近年來,針對保障電網安全、消納清潔能源的瓶頸,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創建了“大規模源網荷友好互動系統”(以下簡稱“新系統”)。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尹積軍說,新系統將分散的海量可中斷用電負荷集中起來進行精準實時控制,支撐能源生產革命,適應大規模區外來電,支撐分布式電源發展。到2020年,江蘇通過特高壓電網引入的區外來電將超過3700萬千瓦,約占江蘇總負荷31.36%。新的系統將提升電網應對特高壓線路故障的能力。到2020年,江蘇省將實現1000萬千瓦可中斷負荷精準實時控制,能有效應對短暫尖峰負荷而增加發電容量,相當于減少10臺百萬千瓦級發電機組建設,節約或延緩電網配套投資近750億元,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3500萬噸。
國家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建議,在全匹配特高壓電網全面升級的同時,宜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改造目標加快推進,將自備電廠全部納入電網統一調度。
其次,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明確地方主體責任,加快建設現貨市場,通過市場保障優先消納。尹積軍說,新能源使用需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宜將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規劃分解到逐年、逐省。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助理、現代電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粒子建議,逐步放開發用電計劃,將發電權交易、直接交易等交易機制納入電力市場體系,建立新建電源項目招標制,促進長期電力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