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光光的新能源還在“上半場”,退役設備的“后半生”已悄然來臨。
這一天已經越來越近。
當我們討論這一問題時,我們要討論什么?這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超前,還是緊迫?
要商業利益,還是社會責任?
應未雨綢繆,還是隨遇而安?
作為全球新能源發展最大的市場,我們更應妥善處理好其后半生。
既要全盤考慮新能源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才能真正讓新能源清潔環保、善始善終。
也要將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統籌考慮,才能真正將好事做好。
系統考慮,及早規劃,謀定后動,都是必選項。
對于新能源后半生而言,需要根據“一二三四”這個號子,走好每一步:
一條軌跡:認識到相關設施由活力無限步入老態龍鐘,這是自然規律;
兩難抉擇:面對未來,妥善解決好多種兩難問題;
三方考問: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強化自身角色意識;
四輪驅動:政策機制、技術標準、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合力推動。
只有踩準步點,跟上節奏,新能源的后半生才能走得穩、走得正、走得好。
面對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后半生”,是該行動起來的時候了。
一條軌跡
新能源使用的設備和原料也會變舊、變老。這是一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8月1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將正式實施。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已經發布。這讓本以為離我們很遠的新能源后半生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或許是一個過于超前的話題。尚未完全脫離補貼的新能源,竟然要迎來退役后的后半生時光,或許這稱得上是另一種“未富先老”。
無論是從自然規律,還是經濟社會規律來看,這一天確實越來越近了:
風電按20年計算,到2019年,1989年投運的達坂城風電場風機即將退役。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即使按5~8年計算,從2018年開始,將迎來動力電池“報廢潮”。
光伏電池按25年計算,至2020年,退役的光伏電池將顯著增加。
即使仍然可以延長,但總有一天會面臨退役。
相關的數字則更為驚人:
風電產業,至2016年,每年已有16吉瓦時~18吉瓦時風機質保到期;2017和2018年其增長規模將分別達到27吉瓦時和32吉瓦時,至2020年將有累計約190吉瓦風機質保到期。2022年將產生5.9萬噸退役葉片廢料。
光伏行業,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國際能源署光伏系統項目的報告,2014年,廢棄的光伏組件還不到電子垃圾的千分之一,到2050年,則會達到7800萬噸。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稱,僅中國廢棄的光伏組件將達到2000萬噸,是埃菲爾鐵塔重量的2000倍。
電動汽車領域,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噸至20萬噸的規模,全球廢舊鋰電池的數量約為250億只。
這背后折射了新能源應用規模的快速擴大。無論是風電、光伏還是電動汽車,雖然都起步于19世紀,但都是在進入本世紀后才進入快車道。6月4日發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2018》(GSR)顯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全球發電量凈增加值的70%。這是近年來人類歷史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最快的一年。
近十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光伏裝機量第一的國家,也是新能源汽車應用最大市場。面對能源行業的快速轉型,人們似乎沒有注意到正在逐漸承擔起主要能源角色的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其設備一旦步入退役期,將會發生什么?退役后的新能源設備應如何處理才能更“清潔”?
新能源前半生,轟轟烈烈、紅紅火火,全球主要國家紛紛發布鼓勵新能源發展政策。
其后半生,門庭冷落、少人問津。截至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明確對新能源使用設備回收政策。
在享用大自然饋贈的綠電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開始考慮,許多年后,該如何安置這些退役的大塊頭?
在6月份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錫凡介紹了技術層面公認的全球綠色能源路線圖:到2050年,全世界超過70%的國家,包括英美中等大型經濟體,可以完全依靠屋頂光伏和大型太陽能電站、陸上和海上風力發電、海浪潮汐發電以及地熱能等能源。
美國斯坦福大學雅克布森教授去年8月在美國“焦耳”雜志刊文表示,遵循該路線效益巨大,且沒有成本。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樣的路線圖需要很好地解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