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目前已經進入“脫離接觸”階段,從兩國外交部門的表態來看,雙方對和平解決邊境對峙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從媒體的報道看,雙方軍隊也正在從對峙地點撤兵。
“抄近路”未能成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對峙期間印度媒體、智庫以及大眾反華情緒日益高漲;隨后“抵制中國制造”的動作不斷升級……盡管這似乎已成為中印關系中常遇到的問題,但這一次雙方民眾相互反感情緒有所加大,特別是印度“報復”中國的訴求加強,盡管印度在這次邊境沖突中理虧,印方將“反制”中國、發泄民族主義情緒的策略定位在對華經濟上更非明智之舉。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發展令人矚目,但其發展模式長期受到爭議。一些人認為印度可以依靠高科技、高端服務業繞過工業化,實現從農業主導直接轉向服務業主導的“后工業化”發展道路,也被稱為具有印度特色的“抄近路”。但更多人認為,印度這樣一個超過10億人口的大國,服務業難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只有發展實體經濟和大規模吸納就業的制造工業才是動力之源。而印度的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工業化”“制造業”對其發展的重要性。
從歷史看,印度的工業化道路曲折。建國后印度在英國殖民者建立的較完備的工業化遺產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大力推進進口替代工業建設。但由于政治經濟體制的錯配,其工業并未發揮引領和砥柱的作用。20 世紀90 年代的改革雖然使印度的經濟活力大增,卻仍未激發其在用工、土地等要素成本上的比較優勢,工業發展依舊結構失調、步履蹣跚。
從現實看,印度的工業化有成效卻不顯著。2014年印度人民黨以高票執政不久,總理莫迪即推出促進工業化進程的“印度制造”計劃,并作為其“新印度”愿景的旗艦項目,試圖將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為此,莫迪上臺后創建了400 多個特區,推出了“數字印度”“技能印度”“創業印度”等計劃,表示要力爭到2025 年把印度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提升到25% 以上,創造1 億個就業崗位。莫迪還采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降低行業準入標準、改善國內營商環境等措施。在莫迪的大力推動下,“印度制造”已取得一定成效。印度營商環境也有所改善,目前印度是營商環境提升改善最快的全球十大經濟體之一,已從2013 年的第142 位上升到2018 年的第63 位。
經濟增長呈現疲態
但這仍與莫迪政府的目標有差距,對印度經濟的助力也不明顯,甚至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呈現疲態。據世界銀行統計,2016 年至2018 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17%、7.168%、6.811%。原因何在?
從印度國內看,主要由于國內改革難以形成觸及對市場、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根本性革命。印度盡管有世界上最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其工業化進程依舊無法享受應有的要素紅利。
從國際看,印度政府執行的自相矛盾的對外政策,也制約了其經濟發展。一是既希望擴大開放又拒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嚴重阻礙印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二是既希望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又頻繁推出影響社會安寧和秩序的極端政策,如廢除憲法370條款,加深了與鄰國巴基斯坦的矛盾;頒布印度獨立以來首次以宗教歸屬劃線確定公民身份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及強制推行“國家公民登記制度”(NRC),在首都新德里等多地引發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三是采取既合作但更重視地緣政治的對華政策。印度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實行“合作+防范”的實用主義,一方面希望利用中方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以促進“印度制造”,同時在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權衡中更多考量地緣政治得失,甚至出現“經貿問題政治化”苗頭。
“脫鉤”阻礙印度制造
這次印度利用中印邊境爭執衍生出的“抵制中國貨”運動不排除將政治和經濟掛鉤的因素,所以與過去相比已然升級——從明星名人站臺到大眾焚燒中國產品;從行業協會的聲明到政府出臺與中國“脫鉤”的各種政策。但這次印度的“抵制中國貨”投機性更突出,漁利性更明顯,實效性更令人置疑。印度媒體已紛紛表示擔慮,印度的“脫鉤”對中國影響不大,反而可能阻礙“印度制造”的推進。
作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鄰國,中國是印度工業化離不開的橋梁。西方學者常常夸大兩個發展中大國的矛盾,其實中印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結構高度互補。
從制造業產能比較優勢看,雖然中國制造業整體比較優勢較強,但印度有些行業如制藥和汽車零部件制造等相對中國有明顯優勢,中印制造業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特別是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互補性最明顯。中印部分制造行業的出口復雜度和比較優勢存在一定錯位,這種錯位給培養以“互補合作”為主導的產能合作提供了空間。比如,在中印雙邊市場中,中國在產能、多層次技術和營銷能力方面較強,印度自然資源豐富,而且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技術結構一直優于中國且結構優化速度也相對更快。在汽車行業方面,中國汽車業整體發展規模大于印度,但印度汽車出口尤其是汽車零部件出口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優勢。
由于內外原因,制造業一直是印度的短板,拓展中印制造業產能合作空間不僅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改善出口結構,更有利于提升“印度制造”的競爭力,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是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喜馬拉雅合作研究”首席專家)